《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推进大单元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必修课。大单元教学,指的是以开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追求,运用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有逻辑联系地整合和组织,设计相应的情境任务,整合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经历和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开展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基于语文学科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依照课标及单元整体的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语文主题、单元目标、学习任务、真实情境、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依据刘恩樵老师课程的学习,以及阅读相关大单元教学方面的书籍、文章,我总结出大单元教学设计有以下五个要点:一、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有“三种意识”1.整合和重组意识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合意识。教材编者依据单元主题组成的自然单元,单元内的几篇课文本来各自独立,大单元教学设计意在用整合重组文章的方式,让这些单篇的、孤立的文章形成一个有关联、聚焦的主题,通过语文课堂活动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整合,需要教师有高站位统领单元的意识,这也需要有聚焦意识。整合是为了帮助学生构建阅读此类文本的范式,比如九年级上、下册第一单元现代诗歌的整合设计;整合有时需要重组,将“教学单元”中文体差异较大、人文主题模糊的课文从原单元中拆分,与教材中的其他单元的同类课文重组成一个具有明显学习特征的教学单元,比如八下第三单元的《诗经二首》可以同本单元内“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式微》《子衿》组合成一个《诗经》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设计。2.提炼和主题意识单元的主题同多文本阅读的“议题”一样,很难做到恰切合宜,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地提炼和通整,这与教师拥有的专业理论高度和素养能力息息相关。教师要在课标研读、教材整合、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确定精准的单元主题。我们以向浩老师带领教研团队主编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丛书中八上第六单元为例,先从《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三篇文章中,提炼出“圣贤智慧”的主题,然后,在对单元整体性研究和单篇文本研读的基础上,确定单元教学主题:慕圣贤之风,传君子之魂。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和抱负有关,且都是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是发挥以文化人的优秀材料。所以,在确立大单元主题后,接下来是四个课段的主题:名人圣贤我知晓、历史事迹我知道、感动华夏我颁奖、君子圣贤我拍摄。大单元教学,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把零散的东西通过主题有效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有价值的整体框架,学生在主题的引领下,习得知识和能力。3.情境和活动意识新课标中多次提到创设真实或拟真的语文情境,指向现实问题的解决。大单元设计下注重情境设计的整体性、关联性、层进性。单元教学设置一个大情境,具体课段的几个情境任务之间有关联,逐层推进,指向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在研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设置情境任务,以具体的情境和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比如,刘恩樵老师在教学中,以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设计如下的情境:大情境:教师节即将到来,学校要举行庆祝教师节的活动,请你参加。献礼教师节,学校拟举行《我和我的老师》报告会,现向全校征集故事内容,学习本单元,从古今中外的作品中感受师生之情,写下你和老师之间的故事,写出老师特点与精神以备选。围绕大情境,每一个课段又围绕核心任务,设置由大到小,由小到细,呈螺旋上升的小活动和小情境,这几个学习活动和真实情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关联,学生的学习任务回扣单元目标,为本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作训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