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树丽

01.
周二我值勤。
在学校大门口我见证并用眼睛记录每一个入校的孩子。
孩子们从我们身边经过的时候都是匆匆,除了我们执勤老师提醒他们慢行和注意安全这些话外,没有其他。
似乎这没有毛病。
但是这一切的看似正常被一声“老师好!”打破了。
他是四班的常仁,他是一个特殊的孩子,所以在学习上我们从不要求他完成任务,毕竟学校是学生过日子的地方,而不单纯是学习。
这些话我在班上我说过很多次,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们会热爱生活,其次才是热爱学习。
这么多学生从我们身边经过,但是打招呼的学生屈指可数,这是我们教育的成功吗?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我们农村的孩子含蓄不善表达,其实心里面都是有数的。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会表达是最好的沟通,我们不仅要自己适合社会需要,更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情感,这对他们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也好,经营家庭也好都是有益的。
2.
另一个大大方方主动和我说“老师好”的是三班的祥凯,他在班上人缘很差,这源于他家长袒护自己孩子,而且来学校“表现”了几次,大家就有了看法,于是他就成了大家嘴上被嘲笑的对象,而且连弱小的女生都敢挑衅他。
他每次见我的时候,都是用很大的声音和我打招呼,而且是非常诚恳的那种。
我处理过他和几个孩子的矛盾,也算和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很多时候我一直认为孩子们和我亲近是因为惧怕我的结果。
很显然他不是,他没有那样深的城府。
3.
教育都是小事,但是我们要善于小题大做 ,而且还要做出一种良好的结果。
我上课的时候就此事和孩子们进行了分享。
我告诉孩子们,今天祥凯的一声问候让老师心里感到非常温暖,老师要向祥凯学习,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而且会表达自己的思想,祥凯同学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讲要求,比如你们必须要和老师打招呼……当孩子愿意去做,愿意去接受改变的时候,一切自然就水到渠成。
“让班级因我的存在而倍感幸福!”这是我多年前一直践行是思想管理理念,也是我现在一直在行走的方向。
4.
又是周二,又轮到我在校门口执勤。
我依然用眼睛扫描着进出的每一个孩子。
上次我在班上谈过这个问题之后,孩子们领悟的能力很强,那天中午放学我在门岗执勤时 ,孩子们经过我身边的时候,和我说了声“老师,再见!”
更有意思的是万超,他径直走到我面前,“老师,我来和你说声再见!”这孩子!
今天早上我在门岗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变化已悄然发生。
孩子们经过我身边的时候或羞怯或大方和我打招呼,个别胆怯的孩子,只是嫣然一笑,也算是向老师表达了问候。
这都是进步。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习强化,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