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可变吗?
即将要毕业的我曾一度很焦虑,纠结自己的职业选择、想要的生活。努力了解自己,找寻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也曾做过一些性格测试包括MBTI,想要去揭开自我的面纱。然而人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完全拥抱测评结果,其实也就抹杀了我们的其他可能性,让我们甘于现状。
标签化是一种对自我特点的一种表征。有时候我们反对被标签化,比如“富二代”的标签仿佛代表了纸醉金迷,肆意挥霍;又有的时候我们用标签来作为自己的借口,比如我是“狮子座”啊,我就是易燥易怒,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关于自我的可变性,我在《了不起的我》中找到了答案。作者陈海贤老师说,我们在做出选择前,根本没有所谓真实的自我。那是在我们寻找和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根据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喜好,也许会有无数个自我同时存在,都在呐喊着“选我,选我”,然而自我在实践中逐渐清晰,如果没有尝试,可能的自我就不会有发展。
捷径 or 妥协
在那段纠结的时光,我最常想的是,既然人只能活有限的一辈子,那我何不能洒脱一点,开心就好,不是么?不能为了挣钱而找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我可以毕业之后去做背包客,去环游世界,在旅游中找到维持生计的办法。
当我真的做调研,去探索可行性之后,我发现当旅游变成工作,它曾经的那些看似美好的光环也随之消失。我自问,我可以忍受走到哪儿,去哪儿做服务员吗?我希望把写字,拍照当作唯一变现的工具吗?我有其他远程工作的强技能吗?答案都是否定的。仔细想想,我甚至都不能忍受10天以上的东跑西颠,因为我内心还是倾向于把旅行作为规律生活中的一点小插曲。这种流浪式的生活方式可能听起来很酷,但终究不适合我。
我才发现其实我只是心里住了一个三毛,希望能活得像她一样不羁,但那终究不是我,终究不是现实。人不能永远活在幻想中,抽着自己种植的精神大麻不愿醒来。陈海贤老师说:“生活不是美好的乌托邦,暂时没钱去追求梦想,这就是一个现实。
我曾经用“目标倒推法”去麻痹自己,想着既然我以后会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生活,那我又为什么要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努力挣钱呢?我可以生活很简单,不追求那么多物质享受。也许乍一听有些道理的,但这其实也是给自己不愿努力找的借口,是对残酷现实的一种无奈妥协。
看到一期家庭关系调解节目,男人赋闲在家,养花养鱼,嫌弃别人世俗,还抱怨妻子脾气不好。女人在外闯荡,养家糊口,回家还要做家务、伺候老人。抛开男女平等、社会成见不谈,这个男人的所作所为其实是缩头乌龟一样无能的体现。
曾经听到收音机里有一句关于“浪子”的评述,说他们是有挣钱的能力,随时可以有钱,但只是不屑于流俗的人。但我们要先能证明自己有这种挣钱的能力,那么才有选择,不然只能算是逃避现实。
渔夫可以选择捕够今天的鱼之后,躺在海边晒太阳;也可以选择在年轻的时候捕更多的鱼,买更大的船,雇其他人为他捕鱼后再到海边晒太阳。同样都是晒太阳,也许在那一刻的幸福指数是一样的,仿佛在说第二种渔夫努力大半辈子都是徒劳。
一个在做自媒体的前谷歌工程师说,谷歌员工的平均离职时间是3.2年,然后人们可能会去一些初创公司探索新的机会。他说既然人们都是要走的,那么其实最开始的也没必要挤破头的进入谷歌,也许大家可以在UBER相遇。
这两个故事都呈现了两种看似殊途同归的生活,但区别就在于,没有努力到底是因为自己发自内心的不想要,还是目标太遥远,竞争太激烈,所以退而求其次,找个理由安慰自己。人生没有捷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并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小结
我认同平平淡淡才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写不出朴树的《平凡之路》,只有经历过风雨,才会更珍惜笑看彩虹的时光。
法国思想家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 罗曼·罗兰
希望大家都能在认清现实后,
可以继续迎难而上,
乐观的走在自己选择的独木桥上,
努力实现你那看似遥远的梦想♥
欢迎大家来关注我的公众号“壹零说事儿”,每周更新小故事哟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92577/7db7cad2db800ff1.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