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周一中午无意中得知昔日一同学英年早逝,至今还没缓过劲来。
那一天我打翻了鸡蛋碗,晚上又失手洒了茶杯里的茶汁,心神不宁,猝然听到,一时无法消化这一噩耗。
人到中年,最接受不了的就是人生无常。就算生老病痛,自有定数。可是一旦出现了变数,我必然会在心中翻江倒海。
严格意义上,他不算是我的同窗,我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同时,他从那个班转到这个理科班。我们只能算是同届同学。
青葱岁月里没有相识,大学毕业后我倒是在这个理科班大大小小的同学聚会上见过他三次,何况同学之间的信息会不胫而走,谁谁婚姻和工作近况会时不时飘进耳中,我们算是久闻大名,即使不曾谋面,也已对对方了解得一清二楚。
这位同学是理科班的翘楚,当年考上的是985名牌大学。本应走科研之路的他却回到小城,进了福利待遇高的国有企业。他人又开朗、合群、能干,工作一帆风顺,仕途顺利,可谓风生水起。
也是那次聚会,我看到人至中年的他喝得烂醉,脚步踉跄,人生已现疲态。只是当时我以为是同学相聚,心情激动,并没深想。
他是同学群里转发文章最深刻的一个人。是的,有时正是思虑过多,精神会不堪重负,直至他无法承受。
有一次在群里聊到某位他熟悉的主持人姓名,他纠正了我误写的同音字。对,是一位理科生纠正语文老师写的主持人姓名。那一次我发现他比我更严谨。
而我只是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错别字,下课后即使面对网络铺天盖地的错别字和不雅字眼,我选择视而不见,更不会放在心上。于是我活得不纠结,不会因为职业特点而成为我的精神枷锁。
那年夏天,偶然在群里看到他说,觉得抢发红包俗气,我会心一笑。身为六零后,我也经历过不适应,又最终从众,或默默旁观的过程,既然已选择了释怀,心中早就对此不起一丝涟漪,见怪不怪。
记得作家从维熙佩服那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的行事方式。觉得他们活得纯粹,活得彻底。而选择适应跟从的人其实活得悲哀。
不能要求人人都能像我外圆内方,外紧内松,表面上看不到性格棱角,实则灵魂有守望,有信守的做人处事原则。学中文的人通常都会出世入世,活得通透超脱。无所谓看不惯,想不开,解不开,不会去钻牛角尖。哪怕是将我逼到困境和绝境,我也会付之一笑,从坑中凌空跳起,稳稳落地。
或许上大学时,我还会有些许抑郁倾向,之后因为工作和家庭都有起色,我先抑后扬,如今抑郁奈何不了我。少年困顿,生于忧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的中年危机没同龄人来得迅猛强烈,即使有挫折,也会一一化解,踪影全无。
晨起,我在好友的微博里留言:人生无常,心中有常。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后记:这篇牵涉到熟人,且顾忌太多,只能隐晦表达,含糊其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