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的心学往往被误解为“空谈心性”,阳明先生自己为之辩解甚多,他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用了很激烈的语气回答质疑他空谈的罗整庵先生。他说:凡执事所以致疑于格物之说者,必谓其是内而非外也;必谓其专事于反观内省之为,而遗弃其讲习讨论之功也;必谓其一意于纲领本原之约,而脱略于支条节目之详也;必谓其沉溺于枯槁虚寂之偏,而不尽于物理人事之变也。审如是,岂但获罪于圣门,获罪于朱子,是邪说诬民,叛道乱正,人得而诛之也!说如果我的学说只是空谈,那我就是儒家罪人,是用歪理邪说误民,我就该死!话说得很重。
误解的原因,说起来也不全怪别人。一般人认为“心在内,物在外”,约定俗成。心学偏偏要说“心物一体”,也难怪别人不理解。
如果理解了心学“心物一体”,“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就知道:做心上功夫,就是做实际功夫;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
另外,阳明先生是打仗的好手,怎么可能在自己的哲学中不反映自己的军事实践,同时在自己的军事实践中不用自己的“致良知”哲学呢?
阳明先生把“良知”比喻为“规矩”,说良知之于为人处事好比: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大学问》
总而言之,说良知就是“度、量、衡”。这和他的军事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他批注的《孙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些话:
始计第一
谈兵皆曰:“兵,诡道也,全以阴谋取胜。”不知阴非我能谋,人不见,人目不能窥见我谋也,盖有握算于未战者矣。孙子开口便说“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此中校量计画,有多少神明妙用在,所谓“因利制权”,“不可先传”者也。
作战第二
兵贵“拙速”,要非临战而能速胜也,须知有个先着在,“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是也。总之不欲久战于外以疲民耗国,古善用兵之将类如此。
攻谋第三
兵凶战危,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故孙子作《兵法》,首曰“未战”,次曰“拙速”,此曰“不战,屈人兵”。直欲以“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全”之一字,争胜于天下。“上兵伐谋”,第校之以计而制胜之道而已。“辅周则国必强”其在此将乎!
军始〔一〕第四
“修道保法”,就是经之以五事。其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此真能先为“不可胜”,以“立于不败之地”者,特形藏而不露耳。
虚实第六
苏老泉云:“有形势,便有虚实。”盖能为校计索情者,乃能知虚实;能知虚实者,乃能避实击虚,因敌取胜。“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微乎神乎,此乃其所以“致人而不致于人”者乎!
军争第七
善战不战,故于军争之中,寓不争之妙。“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分合为变”,“悬权而动”;而必申之以避锐击惰;“以治”,“以静”,“无要”,“无击”,“勿向”,“勿逆”等语,所谓“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者,审也。匪直能以不争胜争,抑亦能不即危,故无失利。
地形第十
今之用兵者,只为求名避罪一个念头先横胸臆,所以地形在目而不知趋避,敌情我献而不为觉察,若果“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单留一片报国丹心,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计险阨远近”,而“料敌制胜”乎?
用间第十三
用间与乘间不同,乘间必间自人生,用间则间为我用。知此一法,任敌之坚坚完垒〔五〕,而无不可破,横行直撞,直游刃有余了。总之,不出“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语。
的的确确,阳明先生认为,《孙子》关键的关键,重点的重点,不出“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语。计,现在人们往往把它理解成计谋的意思,而在《孙子.计篇》里真正的意思是估计的计,就是说在战争之前要进行敌我双方软硬实力的比较、计算。这和“致良知”就是用“规矩”“尺度”“权衡(天平、秤)”度、量、衡实际情况、做该做的事情的说法确实是一致的。
特别有意思的是上面的一段话:今之用兵者,只为求名避罪一个念头先横胸臆,所以地形在目而不知趋避,敌情我献而不为觉察,若果“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单留一片报国丹心,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计险阨远近”,而“料敌制胜”乎?
这就是“致良知”的经典案例、真正意思!
另外有意思的是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之”这句话,大家应该熟悉吧!这应该就是后世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的由来。
下面是阳明先生江西平乱时给下级的一篇公文:
《督南赣军务征横水桶冈三浰 巡抚南赣钦奉敕谕通行各属》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
“......照得(照得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查察而得。旧时下行公文和布告中常用)抚属地方,界连四省;山溪峻险,林木茂深,盗贼潜处其间,不时出没剽劫;东追则西窜,南捕则北奔,各省巡捕等官,彼此推调观望,不肯协力追剿;遂至延蔓日多。当职猥以菲才,滥膺重寄,大惧职业鳏废,仰负朝廷委托。为照前项地方,延袤广远,未能遍历其间;绥抚之方,随时殊制;攻守之策,因地异宜;若非的确询访,难以臆见裁度。为此仰钞案回司,著落当该官吏,照依案验内事理,即行本司该道分巡、分守、兵备、守备等官,并所属大小衙门各该官吏,公同逐一会议:要见即今各处城堡关隘,有无坚完;军兵民快,曾否操练;某处贼方猖獗,作何擒剿;某处贼已退散,作何抚缉;某贼怙终,必须扑灭;某贼被诱,尚可招徕;何等人役,堪为乡导;何等大户,可令追袭;军不足恃,或须别募精强;财不足用,或可别为经画;某处或有闲田,可兴屯以足食;某处或多浮费,可节省以供军;何地须添寨堡,以断贼之往来;何地堪建城邑,以扼贼之要害;姑息隐忍,固非久安之图;会举夹攻,果得万全之策;一应足财养兵弭寇安民之术,皆宜心悉计虑,折衷推求。山川道路之险易,必须亲切画图;贼垒民居之错杂,皆可按实开注;近者一月以里,远者一月以外,凡有所见,备写揭各另呈来,以凭采择。非独以匡当职之不逮,亦将以验各官之所存,务求实用,毋事虚言。
各该官吏俱要守法奉公,长廉远耻,祛患卫民,竭诚报国。毋以各省而分彼此,务须协力以济艰难,果有忠勇清勤绩行显著者,旌劝自有常典,当职不敢蔽贤;其或奸贪畏缩志行卑污者,黜罚亦有明条,当职亦不敢同恶。深惟昧劣,庶赖匡襄,凡我有官,各宜知悉。
此篇公文后,还有“拣选民兵”“行保甲法”等命令,细细看来,让人惊叹!由此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心学、兵学还真不是一种空谈,真是有“杀伤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