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的父母感慨:
孩子长大成人了,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该过我们自己的生活了,不求孩子对我们怎么样,过好他们自己的小日子,我们便心满意足!
这话貌似没有错误,符合我们当下父母的心愿——对子女不求回报地付出!
现实中又会是个什么样的情景呢?会有什么样的结局等待着我们这些父母呢?
接受子女的馈赠
小蕊的父母都在基层工作,从小就把小蕊放在爷爷奶奶家照顾,上学也在奶奶家,父母每个月给奶奶付生活费,父母对女儿实行计划经济,小蕊的零花钱刚开始交给奶奶管理,从四年级开始奶奶就放手让小蕊自己管理,用记账的形式管理自己的开销,第一个学期竟然还有结余,小蕊给妈妈买了一双袜子当新年礼物。小蕊妈妈坦然接受了女儿的礼物,并用回家干家务发奖励的形式把现金返回给了女儿——换个方式而已。
记得小蕊高中毕业的那个春节,母亲按预算给小蕊500元让她自己挑选一件棉衣,结余的钱小蕊给母亲买了一条漂亮的丝巾,母亲非常开心,整个春节都搭配着服装再佩戴,直夸女儿的眼光好,丝巾漂亮还显气质。
上大学的那会,小蕊的生活费属于中上,而且是十二薪,再加上春节的压岁钱和生日红包,小金库比较充盈,每年寒暑假回来,都会给父母带礼物,爸爸的剃须刀、妈妈的书籍、奶奶的美食。
工作第一年,小蕊的薪资待遇还比较低,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家里添置了电饭锅和烧水壶,然后分期付款给妈妈购买了一部高配置的手机,春节爸妈都给女儿发了红包,怎么让女儿经济拮据呢?
2020年春节,小蕊的母亲到小蕊的工作地陪女儿过年,遇到了那场史无前例的事件,小蕊居家办公,生活方面母亲亲力亲为,厨房成了母亲的天地。小蕊去单位值班,母亲也让女儿带饭,尽可能减少和外界的接触。
小蕊主动给母亲生活费,还是以红包的形式,并且把每一笔开销都记账,月底展示给女儿看,开销竟然还比吃食堂节约许多。
母亲开心地接受红包的时候,女儿的话让母亲欣慰不已:
你辛苦帮我做饭,我吃得舒服,给点生活费应该的,要是你出去工作,只要完成工作,除了生活费,还要给你一大笔工资呢!
母亲欣慰不已,又有意无意地问女儿:以后我给你帮忙,你会怎么样呢?
小蕊脱口而出:当然得给生活费呀!你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给我帮忙,我感激还来不及呢。
母亲感慨万千:在她的认知里,帮助女儿是理所应当的,女儿能这么想,也许是真的长大了。
以后的生活里,小蕊只要觉得好用的东西,都会征求父母的意见送给他们,母亲的电动牙刷、冲鼻器,父亲的蓝牙耳机、运动鞋,还有父母都喜欢的美食。
这些礼物父母照单收,除了感谢女儿的贴心,父母同时还把同额资金存在女儿专用的理财账户里——不单单是现金的积累,还有女儿爱心的存储。
拒绝子女的馈赠
丁强出生在豫东的一个小镇上,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平时母亲在家附近找一份零工补贴家用,父亲到外地打工挣钱,小家庭谈不上富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好则,丁强从小就是学习上的姣姣者,成绩总是靠前,高考时考到省城一所不错的大学,丁强大学毕业时,姐姐已经是镇上幼儿园的一名老师。
丁强毕业后考取了市里的社保局的编制,薪资待遇属于中等。有了收入丁强每次回家看望父母的时候,都会带点美食、衣服,给父亲买平时舍不得抽的烟。
每次带着礼物开开心心回家,总被父母叨叨一顿:我们不喜欢这些吃的,衣服贵还不好看,这个牌子的烟我抽不惯……
也许是父母心疼儿子花钱,才这样故意说给儿子的。本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花钱还遭到父母的叨叨,久而久之,丁强再也不给家里买东西,在他的认知里,也许父母真的不需要这些东西。除了春节给父母各自包个红包,其余的真的很少再买回去。
在此,我的感悟是:
子女在能力范围内给予父母礼物,在子女心里是最好的东西,也是自己能力所能承受的分量。
父母坦然接受这份馈赠,让子女很有成就感,也能体验一把孝心。
如果父母用各种理由拒绝,对子女的感情是一种打击,即便子女明白父母是心疼自己,也可能让子女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父母才不敢坦然接受。
我们做父母的无怨无悔地把子女养大成人,请坦然接受成年子女能力许可内的馈赠,前提是不能伸手索要,特别是毫无底线的索要,会吓退子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