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108《Succeed》by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
关于作者
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Heidi Grant Halvorson)博士,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也把这个叫做“绩效目标”,就是展示自己聪明,有才,比别人强。如果你追求这样的目标,你就会专注在获得一个特定的结果,比如考试一定要是第一名,必须要在北京有车有房,必须要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必须要瘦到多少斤等等。我们大多数人每天追求的绩效目标都和自我价值感紧密相关。
心理学家对这种目标也有一个特定的词,叫做“精熟目标”。有这种目标倾向的人,在意的是自己发展或增强某种技术和能力的意愿。他们在意的是进步,是成长,比较的参照物是旧版的自己,而不是新版的别人。在追求进步的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会像追求表现型目标的人那样沮丧无助,他们会找出路和方法,然后行动起来。他们很少会过早地放弃,往往能利用好时间与积极情绪,达成自己真正想达到的目标。
所以,对于注重施展能力的人来说,如果高能力还能带来奖励,他们会更有动力。
一句话总结就是,追求进步型目标的人看重的是过程,追求表现型目标的人看重的是结果,这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优先顺序和聚焦的问题。
总结一下,这一部分讲了两种目标,一种是表现型目标,也就是注重展示自己的能力;一种是进步型目标,也就是注重自己的成长进步。这两种目标没有谁好谁坏,在有现实奖励的时候,树立表现型目标的人更容易取得好成绩。在处理复杂任务或者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树立进步型目标的人更能取得进步。
书里说,实现目标有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自制力,另一个是信念。
这本书里介绍了期望值理论,也就是人们对成功有多大期望,就能收获多大利益。说白了,就是相信自己成功的话,真的就有可能成功。这不是心灵鸡汤,是有理论和实验支持的结论。
什么是心理对照呢?就是首先,你要相信目标能实现,然后反思,实现这个目标会遇到什么障碍,估算自己成功的概率。如果成功的概率比较高,那就果断去行动。如果成功的概率不高,那就理性地放弃,去追求下一个目标就好了。
首先拿起纸笔,写下一个你最近的愿望或者想法。这可以是一件你想做的事或者已经开始做的事,比如去海边度假,搬家或者换工作,减肥。然后想象一下愿望实现时的美好情景,写下这美妙场景的一个好处,比如度假的时候,躺在沙滩上,不用工作,多么的惬意。
接下来,思考一下夹在你和快乐结局之间的障碍。比如我和减肥成功之间的障碍,就是我对巧克力的喜爱。现在列出另一个好处,比如减肥成功后,就能穿下早就看中的一条裙子。
再列出另一个障碍。
然后再列出一个好处。
再来一个障碍。
这样一路列下来,对比好处和障碍,你就能估算出自己成功的概率,确定自己要不要追求这个目标。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有策略性地选择和追寻自己的目标,去寻找那些真正让我们快乐的目标,这样才能获得成就感。
作者在书中也引用了心理学领域里面的“自我决定理论”,阐述的三种人类天生的需求:关联感、 胜任力和自主权。
我们人类对关联感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人类的特点就是总能从新关系或更深的关系以及更强的归属感中获益。
比如社交能力、运动能力、情绪表达和解读能力、艺术才能、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等,这些都能帮我们把人生一步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每个人都有拥有胜任力的需求,这会引发我们启动自我激励去学习新知,永远保持好奇心,我们都享受那种搞定一个困难任务之后的自豪感。因此去完成那些能够提高你的个人能力和技能的目标,比如学到新的东西,拥有新的技能,还有完成个人行为和认知上的成长等,这些都能满足对获取胜任力的需求。
自主权这事儿与自由有关。具体说,这是关于选择和组织自己人生经历的自由。你可以自由地做你觉得有趣或者符合你天性的事。这就是心理学家所提的“内在动力”。
总的来说,关于建立、支持和增强人际关系的目标可以,专注于发展自我、增强体魄以及自我接受的目标也可以。还有那些有关回报社会以及帮助他人的目标也可以。
作者在书中特别指出,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避免的是那些为了名利、威望或者财富而追求的目标。因为这些目标,实际上是让别人和外界决定你的价值,这是非常糟糕的事,即便你能达成这些目标,你所获得的快乐也都是过眼云烟,因为你最真切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体会:
对目标和需求的解析非常到位,很值得听听。
我是偏进步型,但是目标对照的方法也很好用。
不要功利的生活,要把目标融入真实的生活。
快乐是根本,而不是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