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续听了三节一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课的都是走上讲台不到两年的年轻老师,平心而论,作为刚刚走上讲台的老师来说,三位老师的课都上得很精彩,不仅对教材的解读准确到位,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很巧妙、流畅,课堂的实施也比较扎实,不过,如果要以更高的要求来看待她们的教学,那么三位老师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需要引发思考,这个问题就是有些环节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层次。
小刘老师上的是古诗《池上》,为了引导学生感受到小娃的天真、活泼、淘气,老师先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偷”的意思,接着又引导学生说说“不解”的意思,最后出示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感受“浮萍一道开”的情形,从而理解小娃“不解藏踪迹”的可爱。
这首古诗是一年级的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写字是首要学习任务,而这首古诗的学习任务除了识字写字以外,背诵、积累也很重要,当然,在此基础上还可适当引导孩子感受到小娃的可爱调皮。但是对于诗句的理解实在不必引导太多,比如“偷”的意思,“不解藏踪迹”的理解,相信配上图片,老师精心设计两个问题,比如:为什么说他是“偷采白莲”?他有没有被发现?孩子们完全能够感受到小娃的淘气可爱。
小林老师上的是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美好画面,先是以选择义项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青天”的意思,接着又解释“千秋雪”“万里船”,引导学生理解这里“千秋”与“万里”的虚指,最后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视角,理解画面。
其实,这一首诗非常好懂,多读两遍完全可以理解,而且画面非常清晰,不仅有丰富的景物,还有明丽的色彩,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青天”、“千秋雪”和“万里船”是不是能准确说出它们的意思并不重要,也没有太大意义,倒不如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出画面感,读出意境,更能帮助他们感受到诗的美。
小陈老师上的是儿歌童谣,在用多种方式反复读了《摇摇摇》这首童谣以后,又带着孩子们读了《小刺猬理发》和《颠倒歌》,激发了孩子们对儿歌童谣的强烈兴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两处明显没有预估到孩子们的实际认知水平,一个是只让孩子们朗读了一遍就抛出了问题“儿歌的主人公到底是小刺猬还是小娃娃?”,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实在是难以做到;另一处是在读了《颠倒歌》,又让学生尝试将《颠倒歌》扶正了以后,就让学生自己创作儿歌,虽然老师给出了创作支架,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仅仅只是读了两三首童谣儿歌的情况下,就让孩子们创作,显然是拔高了要求。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认识的汉字还不多,识字写字是重要任务,除此以外,多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一方面是识字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积累的需要,只要积累够多,够丰富,很多时候理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作为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智水平与已有知识,并立足于这样的实际,才能设计出符合孩子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的教学环节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