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的完人,没成为完人可想而知是多么智慧多么完美的圣人,这两个半完人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完人。
王阳明的哲学不同于孔孟,王阳明哲学与其被称为哲学,不如说是心理学,他是不折不扣的心理学鼻祖。
王阳明哲学最主要的思想致良知,致良知的意思是知善恶知是非,并且是一种发自心底的不需要任何外力干涉的力量。致良知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不假思索不费力气的摒弃掉欲念的恶而达到任何思想都是纯洁的善。每个人从出生的纯洁至善再到经历人事的熏染,心灵慢慢蒙尘,被各种欲念,恶意和杂质所侵蚀,然而这些恶都是可以通过修炼去除的。
王阳明经历人生三变的最后一变龙场悟道,悟的道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说每个人的都有具备成为圣人的心体,只不过多数被私欲所遮蔽,只有经过不断地修炼祛除私欲,才能达到致良知的境界。也许婴儿本就是圣体,长大后变成了被私欲遮蔽的人。
现代心理学讲被私欲遮蔽之后的人,真正的自己和躯壳的自己就会被私欲分割开来,私欲控制了躯壳的行动表现,真己难以再掌控人的行为,人成了一个纠结体。台湾心理学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所表现的主题就是如何剔除围绕在真我周围的障碍而找回自我。
王阳明哲学的顶级思想是知行合一,这里的知就是致良知的知,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的最高境界。知行本是合一的,但是因为私欲的遮蔽导致知行不一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是相终始的。
阳明先生的弟子徐爱,请教他说,有人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却不这样做,这样知与行分明是两回事。王阳明说,他们的良知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知而不行,并不能算作真知。如果没有私欲隔断,其孝亲之良知自然能“致”于父母而表现为孝行。如此,便是“知行合一”了。
王阳明晚年时,意识到要想将他的学问传给更多的人,必须要遵循一个“次第”,也就是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也是说人的心体(天理)本身是无善五恶的,心体如果有了善恶就是躯体被私欲遮蔽起了恶意,善恶只有自己的良知知道,通过“致”保留善念去除恶念,达到良知,格物就是让良知带领人体表现出善行。
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升华,致良知是寻求本心的方法。
王阳明心学留给后人的精神指引《传习录》,读懂它也许能让人更加理解这种哲学的思想。有机会慢慢去品读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