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严作家描写母亲的文章,其中有一句比喻突破我想象。
“母亲在前面开路,像个(毯壳)一般闯去!”这样的写法,打S我也不敢。
母亲去车站接归(锅)的严作家,把她的大包小包全背上、拎上,径直走在前面。
已经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拿着这么多东西,居然比喻成(毯壳)开路,我肯定不敢这么写。
平时写文,为了给语句增添摇曳之美,我常常喜欢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每每字斟句酌,掂量又掂量。
从形状、气味、触觉、感受等诸多方面进行推敲,力求新奇同时又要保证合情合理。
如果真要保证中规中矩,这样的语句又难免呆板与凝滞,何谈摇曳多姿?
既要大胆,又要合乎逻辑,这样的修辞非得下一番功夫不可。
好吧,我承认我不会使用修辞,或者对说我只是了解一点皮毛。
“歌声就像她那白布衬衫和褪尽颜色的牛仔裤、平底鞋一样简洁朴素。”把抽象的声音比喻成实实在在衣服和鞋子,所说别出心裁,但不难想象。
“水稻开花,那香味就像炒熟的爆米花!”有点夸张吧!这是出自大作家之笔,要是我等无名小辈这样写,估计会被贻笑大方。
“这雨像一张冷冰冰的黏膜裹住你,让你难受腻歪。”这句还好想象。
“那尖锐的色彩凿子一般,将她三十七岁的表层凿了个缺口,青春哗然涌出。”这句够奇特吧!把色彩比喻成凿子,而且靓丽的青春就从凿口处哗然涌出,一般人想破脑壳也想不出来。
“老头一笑,嘴陷成个暗窟窿。”“矮瘦一点,身体像个黄蜂,两手往她腰部一卡,她就成两截了!”
严作家这样的比喻简直数不胜数,往往叫人拍案叫绝。
还有作家毕淑敏,不要说她的书里,仅仅在一篇文章里,奇特的比喻就是一句连着一句。
我也非常喜欢看毕淑敏的文章,但有时候就觉得她文章里比喻太多太多,有累赘之感,又有炫技之嫌,看得人喘不过气来。
修辞手法对文章增色不少,但掌握不好,难免弄巧成拙,甚至东施效颦。
所以,修辞运用,大有讲究,需要深入骨髓,好好学习。
日记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