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读书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
再评《这样读书就够了》——为何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再评《这样读书就够了》——为何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作者: 江九道 | 来源:发表于2018-12-10 17:48 被阅读152次

这本书读完第一章我写了一篇书评。今天读完了三分之二,再次来评。

这是一本实用类书籍,如果要我用一句话告诉你它到底讲了什么,其实就是秋叶大叔总结的——“拿来、想想、就用”。

其他大量的内容,其实都是对这句话的具体阐释或是例证。

那么,从《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这些书里,我发现了什么,我发现了孔子的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书1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

书2历史的三个作用——对任何时代的意义、对后世的意义、可行性

书3拿来想想就用以及批判性思维

书4重述知识、联系经验、加以应用

费曼以教促学

库伯经验——反思——系统化和理论化——测试和行动

结论:第一步:拿来——重述知识,即教。

第二步:想想——搜寻例子,自己的、别人的、历史的。

第三步:就用——用以解决自己现在遇到的新问题,或者规划未来的行动。

这三步也可以是从例子中学习,总结成自己的知识,再用到面临的新问题。不过这样对学习者的要求更高,你要能够联想场景,从中发现规律,然后将这个规律应用到新问题上。

重述知识是指,如果你不会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这个知识,或者你总结完需要记忆的东西比之前还多,那你不是真的学到了。

所以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是如何去应用。大量的书、书中大量的篇幅其实都是在教你如何应用,而教是用例子教的,不是背会了一句道理,就学会了。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循环式的学习,需要不断的练习。

02

有温故知新的能力,可以当老师了,说明“可以为师”是学习或者能力的终极检测标准,也就是说要能够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能够通过举例、比喻等方式让学生听懂,还要能够指导解决学生现在面临的问题。

如何能够拥有这种能力呢——要知新。继续追问如何知新,从温故而来。继续追问什么是“故”——自己的经验、身边看到过或听说过的别人的经验、书中的经验以及历史的经验。

所以孔子的“故”其实就是故事或者说是例子、经验,而不是说你背过的什么知识点再背一遍。从小到大,老师教我们说“温故知新”是什么,是记忆和背诵,把知识点今天背一遍、明天再背一遍、一个星期后再背一遍、一个月后再背一遍。

这种教育方式的惯性力量如此强大,一直到现在我才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此“温故”,我真的“知新”了吗?

并没有。

那么怎么样才能知新——要从“故”中找出规律。比如从历史中,找出在任何时空下适用的人们为何如此这般行事的原因,以及人们一代代按照历史所述行事,对后世的意义,这就是历史的可行性,前人做过的事,我们可以避免再做或者再做一次。

写到此,按照孔子的检验标准,我依然没有掌握真正的知识,因为我无法举出具体的例子。我大概可以想到的是,历史有一个以少胜多的例子,毛主席当年面对同样的境遇,他因为读过那段历史,作出了同样的决策,而这个决策又成为我们后世学习的案例,应用到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中来。

如果我能够填补出历史上这个例子是什么,毛主席如何将这个例子应用到他的战场,而这两个例子又如何应用到我自己的战场,那么,这个知识,其实才是真正被我吃透了。

这个例子,其实是用了分解的方法。

历史的战役——毛主席的战役——我的战役

现在,我只需要去填充毛主席的哪个战役,借鉴了历史上的某个战役,而这两个战役面临的情景,和我今天遇到的工作难题非常相似,可以用于解决我的某个问题。

这样一分解,简单而清晰了。

03

解法一:温故才能知新。定期复习,反复思考其中的含义。比如我读到第四本书,又把前面三本拿出来一起分析共通点、不同点。

解法二:温故以及知新。学习新知识也可以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但首先是要有自己的“故”,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再用“新”来扩充。比如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解法三:温故、知新。随着年纪的增长、经历的丰富、阅历的提高,以前读着不明白的东西,现在终于深有体会。即“年少不知曲中意, 再听已是曲中人。”

解法四:温故以知新。这里的新,指预见未来,解决未来的问题。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的于心,尔所知有限,不足以为人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举一反三。

也就是说,“故”自己不会产生“新”,中间差着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西方教规则、法则,我们叫做“一”,或者“道”,举一反三,这个一是不变的,三指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应用,但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个道理就是一。总而言之,就是规律。

比如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既然这些损益是可知的,那么就可以从预见未来。杜甫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唐宋元明清,都在杜甫的神预言中灭亡了。

《这样读书就够了》里讲:高手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说知识点或者道理,而是讲一个小故事,尤其是历史小故事,然后引出道理,这样就很高大上了。

面对学习上的新知识,工作上的新问题,我们都要运用以往的经验,即知新必然需要温故。

既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不可能踏入两条相同的河流,那么温故也必然是新情景下的温故。

孔子本人其实就是这些学习方法应用的最终体现,他从自己的经历,学生们的经历,以及大量的历史中,反思,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自己又不断因材施教,将自己的所学交给别人,而学生们的提问又让他受到新的启发,更加完善自己的体系。所以每当学生提出好问题时,孔子特别激动。

《这样读书就够了》了还举了苏格拉底和学生探讨的例子,其实论语的写法也是孔子和学生的探讨,我特意去查了一下: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也就是说孔子死后十年,苏格拉底才出生,孔子的思想比苏格拉底进步很多年。我们有如此精妙的传统文化,只是文言文的障碍,句读的障碍,历史背景的障碍,让我们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所以可见一味地简,影响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好在,我们现在遇到的新问题,越来越多可以从古人的思想、从历史中寻找到答案,又何尝不是对温故而知新的应用呢。

故是什么故:例子、旧知识

新是什么新:面临的新问题、新知识

是什么让故—新:规律、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

最后,其实我自己写的过程自己能感觉到,我不知道如何安排结构和逻辑,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而已,所以一会讲这本书,一会又跑去论语,一会又回来了,结构不清晰,也没什么逻辑,前后文也有重复的地方,甚至,我连我想说什么都讲不清楚,事实上,我不清楚自己想说什么。

我自己大概知道问题所在,但是提炼不出自己要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更不要说如何解决,想想都是一团乱麻,一头雾水。所以这并不能算一篇评论,只能说是一篇读后感。

但是我一点都不着急,因为我已经进步很大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证据是——前几年看奇葩说,总是红队说完我觉得对,蓝队说完我又觉得好有道理,现在,我不会在两个队伍之间跳来跳去了,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能力了,有自己的见解了。

前面说过我已经快十年没有怎么读过书了,也是平生第一次接触到这些除了死记硬背以外的学习方法,从以前思想上的一片混乱,到慢慢把思维整理的清楚一点了,我已经很知足了。只要我不断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我相信自己总有一天可以形成自己真正的体系化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我认为这么速度会比自己想象的更快。

相关文章

  • 再评《这样读书就够了》——为何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这本书读完第一章我写了一篇书评。今天读完了三分之二,再次来评。 这是一本实用类书籍,如果要我用一句话告诉你它到底讲...

  •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今天跑步读书,受益匪浅

  • 有时候读书不一定要认识字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向来为人所质疑,其实半部论语都说多了,治国不一定要读书,读书不一定要认识字。 汉高祖刘邦从...

  • 每天学点《论语》

    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樊老师说一句论语也可以治天下。开篇便是整部论语的核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大家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樊登老师说一句论语治天下,我也这样认为。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听了樊登老师解解读...

  • 《论语学而篇第一》

    论语:儒家经典!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都会讲半部论语可以修身,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共同编写,记录平常老师和...

  • 半部论语给人的启示

    我时常在想为何半部论语治天下,在困惑疑难面前为何读论语总能有所感触和收获。孟洛川的授业恩师在给学生留下了自...

  • 读书,其乐无穷

    古人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闲暇时,喜欢读书。当然,我并非闲士雅人,没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 人生至味是读书

    古人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闲暇时,喜欢读书。当然,我并非闲士雅人,没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 读书读出来的歧义2022-05-01

    很久以前就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当时觉得人读书到这种地步,确实非常了不起。 反观自己,学什么都一知半解,做什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评《这样读书就够了》——为何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sd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