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之极简——我的“吃书”故事》
少时家境贫寒,没有余钱买书,非常渴望坐拥书城。经常在书店里蹭书看,对售货员的白眼视而不见。偶而借来书,废寝忘食地读。
大学时在图书馆打工,慨叹书林如海。那时书籍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从图书馆借来的书通常到了归还日期还未读完。书店也人性化,欢迎大家翻阅,有空就去逛逛。
参加工作后,开始买书,手有余钱大都换作一捆一摞的书。工作之余,品茶翻书,也是一乐。
之后,网购兴起,经常促销,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下班,最兴奋就是拆包裹,大部分还是书。
有一天读到一篇文章说,日本明治维新的一位重臣喜欢吃书,每看过一篇文章认为完全消化,就把这篇文章撕下来吃掉,据说此人因此博闻强志,下笔如神。
恍然惊觉,清点书籍库存,已经积累到5000余册,大部分还没有读过,按现在的速度这辈子也不能通读一遍,更遑论完全消化地吃掉!
于是,戒掉网购,实在瘾大,就去书店蹭读,只看不买。
第一次清理过期、无用、破损、无利用价值、内容重复的书籍报刊杂志近500余册。
第二次清理把最喜欢、常用的挑拣出来,单独放在书架最容易取放的一格。
第三次清理是被迫,因调动工作搬家,整理发现其实经常读到的书只有近50本。最后反复精简,打包藏书500册,其余4000余册书摆在地上,供同事、好友随意挑拣,免费赠阅。最后居然还有近1000册书无人认领,只好做废品处理。
痛定思痛,开始通读剩余的精选书籍,“宏愿”未达成,只完成近20%,也就是说100本是我阅读量的极限。
最后又想起“吃书君”的故事,开始不以本为单位通读,而是选择感兴趣、喜欢的、有用的部分读。
勾选目录,折页,有的直接撕掉不读的部分。折腾下来,大概又精简了近80%。这次选择的部分顺利通读一遍。开始尝试“吃书法”,划出经典章节,背诵之后,吃掉,无毒,不好吃,吐掉,后面背过直接扔垃圾桶,吃书失败。
发现能背住的只占划出的1%,而且背住一遍会忘记,最后大概要背五遍才能真正记住。这时才佩服起“吃书君”博闻强志,记忆力超群。
一次旅行中,接触到电纸书,大爱。纸质书籍再次沦为“冷宫美人”。电纸书吃起来就方便多了,可能随意添加、删除、节选、批注、摘要、复制、粘贴,而且便携小巧随意调节字号不伤眼,几乎所有的书的各种版本都能在网络上找到,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阅读。
青睐电纸书一年后,做了个统计,发现阅读量创历史新高,涉猎的书籍近200本,通读的近100本,精读反复阅读作出笔记、摘要、读后感有20多本。
一次读到《断舍离》,读完第一遍扔掉了过期的辅导资料、内容重复的书,读第二遍扔掉了大部分工具书、不常用的书。最近重读,把自己的藏书缩成一格大约50册,电纸书也极简,保留目录单页10本。我的终极目标是纸质书正在吃的1本,电纸书每个主题只保留1本正在吃的,“吃掉”之后,直接删除。
其实,书籍不过是信息的一种载体。
读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应用,过程分为输入输出,输入要死背,输出要活用。
死背,把书中最核心的内容用一张思维导图总结出来,背五次,彻底记住。
二活用,吸收之后要整理输出,书评、读后感、作文,有操作的实践体验并总结成效,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加以应用,分享交流,让信息充分流通,汇入智慧的海洋。
小结:
1书籍收藏无意义。
2读书内容要取舍,只读感兴趣的部分。
3核心内容死背,实质精神活用
4深入浅出,行短文。
5输出要图文并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