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华为达到今日的规模,核心的优势之一就是员工的凝聚力,而还有一家公司的离职率比华为还要低,那就是海底捞。
海底捞的员工离职率只有不到10%,这在流动性很大的餐饮界来说,无疑是一个传奇。创始人张勇在采访中说过,如果一个店长要辞职的话,海底捞还会给八万元的“安家费”,但即使这样都没有人走,这是为什么呢?
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过多地强调了“约束”和“压制”,事实上这样的管理往往适得其反。规矩越多,管理成本越高。聪明的领导者懂得在“尊重”和“激励”上下功夫,驱动他们的内在热情, 从个体意识到集体意识,从平庸到卓越。
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
到底如何做激励才有效?利用弗洛姆(V. H. Vroom)的“期望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为员工设定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员工达成后就可获得有吸引力的奖励。一个行为完成后,再继续下一个行为,如此循环。
做到有效激励,第一步,你要知道你的员工的激励类型是什么?
在团队内部,大致分两种类型的员工,一种是自驱型,一种是任务型。
对于自驱型员工,他们的积极性是内生的,应当以事业的前景做为激发。
针对这种类型的员工,我们需要整个团队有着清晰的、激动人心的愿景和目标,就像阿里巴巴上市时那句口号:“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同时还需要相辅助的经济上的激励手段,比较明显的就是股权和期权的形式。通过长期激励将员工和公司绑定。
对于做任务型的员工,他们激励点来自外部。
任务型员工的关注点相对比较短期。他们的激励原则是:我完成的某件任务,达成了某个目标,你应该给我一定的奖励,然后不断周而复始。
这些奖励如大家熟知的奖金、职位晋升、荣誉等。我们可以利用KPI、OKR等工具配合薪酬和绩效制度的设计,做好短期激励。鼓励多付出,多获得,拉开差距。
知道的员工需求后,第二步就是如何应用激励,这时就可以使用“三关联闭环法则”。
1、将员工完成的任务和评估成绩关联
这个关联是指,你的团队成员在过去一个季度或者一年努力工作后,根据他的工作表现和你们之前的约定,这名员工会比较清晰地知道他的评分结果怎么样。
比如BAT公司常用的SABCD五个等级,或者阿里根据业绩和价值观的情况,将员工评估为五个形象类别,包括耀眼的明星Star类员工;业绩达标但价值观不符的Wild Dog类员工;价值观符合,但业绩未达标的Rabbit大白兔类;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Dog类员工。这个过程要做到清晰和透明。
但是经常会产生的情况是,员工在一个时间周期完成工作后,他的表现好坏自己并不知晓,要完全靠主管的主观来决定。这样这个关联就会被打破,导致无法对员工行为产生正向影响。要做到关联,正确的做法是:在这个评估的时间周期,员工和管理者对工作任务目标达成一致,而且可量化。在这个时间周期结束后,员工自己就可以清晰地算出应得的绩效分数。
2将评估结果和明确的奖励关联
这是指员工在得知自己的评分后,能够清晰地知道,这样的绩效评分意味着什么样的奖励。比如获得评分后,如果你拿了S,你大致可以知道,今年是不是可以升一级了,如果公司有年终奖,你应该是比例最高的那一个层级,公司安排的出国培训,你应该是名单上的人。
3将员工所获奖励和他的期望关联
这是指团队给予团队成员的激励物,是否是员工渴望和需要的,是否具有心理价值。
我在腾讯旗下的一家子公司给员工上课的时候,有一位产品的负责人在现场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有一个团队成员表现不错,我们全年给他评了S:最高分,也给了相应的激励,但是他过完年还是离职了?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就是,虽然你给了这个员工他认同的评分,但是这个评分所给予的奖励内容是不是他想要的呢?
这名员工离职的原因在于,他虽然涨了薪、升了级,但是他内心的激励点是希望能给他一个负责新产品的机会,他希望挑战。这个机会并非不可能,只是当时领导忽略了他对这件事情的渴望程度。这就导致我们虽然给予员工激励了,但这个激励在他内心的价值是打折扣的。
“三关联原则”是激励闭环的重要内容,这三个原则是环环相扣和层层递进传导的,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才能将激励方式和策略发挥出来,才能真正影响到团队成员的行为。
更多内容请翻阅新书《团队执行力36法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