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开学了,还有一些背诵的功课没有完成,背得艰难而无趣。
耐着性子给孩子讲一些我的背诵经验,讲的有点教条和枯燥,引不起她的兴趣。偶尔有一些小细节,引起她的注意她会问一些问题,我抓住这些点继续给她说,因为急躁我越说越没有重点,效果也不是很好,就叫停了。
就这样,冷静了大约有个半个小时左右,孩子自己理了一下思路,坐在书桌前默默的读起来。这是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对她来说有些晦涩,必须反复阅读,才能理解。
一会儿,孩子脸上有了光彩,跑过来说:“爸爸你听一下,现在背行不行?”
于是,我拿着课本,孩子开始背诵,背的一字不差,还比较流利,看来她慢慢摸到窍门了。
然后,孩子主动的又给我讲了这篇文言文的大致含义,按照自己的理解讲的还比较准确,我暗自欣喜。
之前我给孩子讲的一些关于我的背诵技巧,主要讲了两个经历。一个是背诵技巧不当的案例,一个是背诵技巧成功的案例。
回想起,那个时候刻苦学习的阶段,父母无暇管理和关心,学习和琢磨读书的方法,全凭兴致,随风放养,没有定式,其实也是自由和放松的。
失败的案例是一次生物考试,知识点的逻辑关系相对简单,条框比较明确,所以当时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将老师讲过的要点记下来。
当时生物课分数得了98分,也是全年级最高,谁知这种快餐式的记忆方式只有暂时效果,没有平时的理解基础积累,成了散尽的浮云。
以至于后来考试结束后,再上生物课时,老师就前期考完的知识进行抽查,第一个便叫我回答,我竟然一个都答不上来,全部忘光了,生物老师很恼火,记得当时这位生物老师很年轻,他直接质疑我的生物课成绩是不是抄袭作弊得来的,让我无地自容,羞愧极了。
至此不由得去思考怎么去背诵记忆以及理解。
还有一个相对成功的经验,在我离开家乡在外求学的时候,课外活动竞聘播音室的播音员,我参选,选了一篇朱自清《荷塘月色》进行现场背诵,虽然没有吐字归音方面的训练和技巧,文中的一些知识点和理解做了比较深入的研读,迅速、顺畅的完整记忆下来,现场朗诵发挥的也不错,当然还有比我更厉害的同学,后来并没有如愿,但记忆和理解的方式也因此帮了大忙,也形成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种自己归纳的方式方法,只能算是土方法了,也不是非常科学,效果不错。
先理解,再熟读多读,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对作者的创作心境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也就有了同作者一样的感同身受,背诵起来更加容易一些。
英国作家培根说过: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读书,由兴趣开始、留于思想中的其实不多,从阅读、多读再到思考、无意识的记忆,阅读积累形成习惯,便有记忆留存,思想逐步升级,从而明理、存真、豁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