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古典:我很怕听到年轻人说要“做自己”》,让我感触很深。
我生长在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我就是一个老好人类型的人格,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我探讨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做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是做自己吗?那怎么样才算更好的自己呢?是更成功吗?更有钱,更有地位吗?还是更与众不同,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
前者,不就是父母给我们描绘的生活吗?努力赚钱,变得更成功?
后者,不就是任性吗?把工作辞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与众不同?
我好像在这篇文章里面找到了答案,里面描述了做自己的路程,其实跟我的经历非常的像:
- 做自己就是成功:Be Success
- 做自己就是发现自我:Find Myself
- 做自己就是与众不同:Be Unique
- 做自己就是找回真我:Be Myself
- 做自己就是塑造自我:Make Myself
做自己,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是什么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
4年前,我决定了从一家非常稳定的外资银行离职,来到深圳打拼,从技术,到产品,管理,我没有给自己设定边界。那个时候,我的确是找到了自我,我也非常认真的享受了这个过程。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的顺利,有了家庭了,环境也变差了,我觉得我只是为了创业而创业的时候,我的激情减退了,我开始想要重新回到技术,我感觉回到技术才能让我感觉我在工作,我才有成就感。
但是一直有个声音,我这个年纪再回到技术已经太晚了,而且以前不是我想要创业的吗?那难道现在我要回到不是自己了吗?我一直创业就是做自我,如果我现在不创业了就是怂了,我就是不想再做自己了。我感觉我在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人生。
31岁工作9年了,但是我的技术不太OK,我明白,但我觉得太晚了,我没办法改进了,我继续创业吧,我除了创业,我没别的办法了,我回不去了。
所以我不敢承认自己技术不行,我不敢踏出去这一步。
有段时间非常的痛苦,直到我看到这偏文章后,我有点想明白了。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自我这个东西,其实你是看不见的,没有什么所谓的自我,它是流动的,冲撞的。你只有真真正正地撞上了些什么,才知道边界在哪儿。
特别的认同这句话,自我不是固定,它是一个会变化的东西,只有等我真真切切的碰撞到了什么东西,我才知道边界在哪里。我以前的自我是,离开稳定的地方,挑战各个领域,我觉得我无所不能。然后我碰撞到了,真真切切的感觉到痛,我知道了自己能力的边界,我也许做错了,我开始自我接纳,创业失败的例子处处都是,我们只是99%里面的其中一个。然而比起创业失败,我对自己的技术能力的过高评价,让我觉得自己技术失败更让我难受,我接纳了自己。
做自己,其实是持续地自我超越,对结果负责,并通过这个过程,不断了解自己的边界。正是因为你知道有些东西做不到,所以你会知黑守白,守正出奇。正因为有自我接纳,所以你反而可以很好地去欣赏每一个人,然后进入下一轮的自我超越。
我退出创业,承认了自己的技术上的不足,我接纳了自我。然后,我开始制定了新的目标和计划,也许跟创业无关了,我开始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哪怕我年纪已经很大了,哪怕我有了家庭,我的优势已经不如年轻人,我依然充满着激情和热情,我不再怀疑它是不是正确。
我重新又回到了做自己。只是这一次我不再是,Be Myself,而是 Make Mysel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