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民广场风语阁圣贤书友会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3-08-03 17:39 被阅读0次

    生在北方的我,曾傻傻地分不清香蕉芭蕉,一度认为它们是同一种东西,只是长像略有差别而已,就像人有高矮胖瘦之分。

    后来才渐渐明白,虽然它们是同一科属,但却不是一种东西,更不是我曾认为的一种东西两个称呼。

    香蕉在超市随处可见,但芭蕉却不常见,但在古人的诗句里芭蕉却频频出现,看来,古人似乎更偏爱芭蕉。

    在众多花草树木中,芭蕉却是颇为另类的存在。它“扶疏似树”,但“质则非木”,兼具树木的强健与花草的温柔清新。

    芭蕉叶面宽大,数叶成荫,颜色深绿油亮,微风拂过,绿韵在叶脉间荡漾,醉人的绿似乎随时从叶脉间流淌下来。一丛数株芭蕉,能染绿整个庭院。

    它虽称不上名花异草,却能令历代文人墨客着迷,自古以来,有咏不完的“雨打芭蕉”,画不完的“芭蕉美人”“雪中芭蕉”……

    它硕大清美的叶子,有着丝滑的质感,即可遮风避雨,又可作为题诗的“纸张”。

    而植于窗前的芭蕉,浓荫蔽日,舒卷有情,更像一位绿衣女子,日夜闲倚小窗,伴主人读书。

    可不知何时起,芭蕉与雨有了缠绵,那雨打芭蕉的噼啪声,撩人心绪,让人烦闷不堪。

    “点滴芭蕉心欲碎”,至此,芭蕉就承载了太多的离愁别绪。

    另外,因为芭蕉未舒展的新叶是蜷缩在叶心里的。所以,芭蕉又被作为“相思、忧愁、有心事”的象征。

    就如李商隐的那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

    芭蕉和丁香都把心事紧紧地锁在心里,他们在春风当中各有各的烦恼。

    虽说,芭蕉代表相思、孤独、满怀心事,但它也有潇洒、独立的一面。

    就如《红楼》里的探春,自称“蕉下客”,随后嫁去了远方。

    如果说,芭蕉只能代表这些,其实并不尽然,关于芭蕉,它也是清新自然的代名词。

    就如韩愈的这句“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那经雨的芭蕉枝粗叶大,鲜绿莹润,惹人喜爱。

    又如杨万里的这句”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纱窗”,他眼里的芭蕉,如此的清新,那一抹新绿让人觉得时光都明亮了起来。

    杨万里眼中的芭蕉可不仅仅是清新,还能给这个炎热的夏天带来些许快乐。

    而杨万里的快乐,就在于有一颗不肯老去的童心。

    你瞧:“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松树荫下,长着斑驳的青苔,午睡醒来,就在这里乘凉,想要看看书吧,却又懒得翻开。

    还是找点有趣的事儿做吧,很快他就有了主意。

    百无聊赖的诗人,用手掬起清凉的泉水,忽地泼洒在芭蕉叶上,那淅淅沥沥的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儿童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吓了一跳,他们那手足无措的样子,着实让诗人开怀大笑,他为自己的恶作剧得逞而开心不已。

    有这样的玩心,这个夏天的午后,自然充满了欢乐。

    夏天,芭蕉随处可见,只要你愿意,快乐也可以信手拈来。

    人无法改变季节和环境,却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情。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宋·杨万里

    赏析

    这是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中的第二首。

    这首诗在构思上与前一首同出一机杼:以静境写慵懒无聊,又从动境反衬恬静闲适。一样地写得活泼自然,富有情韵和机趣。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松阴之下长着半弓的草苔,想看书可又懒得去翻开。

    首句写庭院之小和静。古以五尺为一弓,“半弓”是极言庭院很小。

    半弓之大的小院里,松阴覆置,满地绿苔。这跟“芭蕉分绿与窗纱”一样使人感到清凉、幽静。

    这已经有了“闲”的环境与氛围。不过这“闲”境还不只是表面的,庭院很小而绿苔满地,就告诉我们此院人迹罕到,主人交往不多,平日又懒于打扫。

    我们读读也是写闲居的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茅檐长扫静无苔”之句,这层意思就不难体会到了。

    第二句写初夏日长,午睡起来以后的慵懒心境,是上一首中“日长睡起无情思”的具体化、形象化。

    本来幽静的环境正适宜于读书,可诗人却没有那样的兴致和心绪:偶然想看看书,却又懒得翻开。

    我们似乎看见了诗人拿起书来重又放下的那副懒洋洋的动作神情。完全是老实话,大白话,却很生动传神。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三、四两句笔意一折,转出全新的境界。

    他两手捧起院中清澈的泉水,洒向那碧绿的阔大的芭蕉叶上,发出一阵沙沙的声音,惊动了庭中的孩童,他们误以为是下起雨来了。

    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他们的惊喜,诗中没有写出来,我们却能想象出,甚至能听到那欢快的笑声。

    他们的惊喜、欢笑,给这狭小的、安静的、沉闷的小院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读来真是意趣盎然。

    不过,懒于翻书却去掬泉,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聊赖的表现。

    前句着一“戏”字,与后句“误认”相呼应,暗示我们:诗人是有意戏逗孩子,同上首中写孩子们捉柳花一样,他是要借他们的童真与欢乐,来打破这小院的沉静,来调节这闲居的烦闷无聊,以求自娱。

    因而这掬泉的动作和兴致。恰与无心读书的慵怠相映衬,互为表里,相反而相成,从生活的乏味里发掘出生活的情趣。

    诗人运用日常口语入诗,浅近通俗,不重典实而重抒写性情。

    他写闲居生活的慵懒、无聊、烦闷,却能写得很轻快、很活泼,很超拔。

    他又不象苏轼那样通过自我排解来达到一种超旷的境界,显得有些飘逸。

    他对生活的描写很具体,很实在,很细致,也很深入,因而显得平易亲切。

    你能感受到他的无聊甚至郁闷,可是丝毫没有沉重感,相反,他将你带入那轻松而饶有情趣的诗境之中,去领略一种轻巧自由、活泼洒脱的韵味和风致。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wp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