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创业
【马上说天下】《商道由心——阳明学传习录的商道品读》(6)怎么知

【马上说天下】《商道由心——阳明学传习录的商道品读》(6)怎么知

作者: 袖卷千重雪 | 来源:发表于2015-10-12 08:00 被阅读0次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重要主张,对实践的重视,为众多后来走出“寻章摘句老雕虫”状态的历史人物所推崇。做企业,更是要靠了执行力打天下,同场竞技,颠覆交锋,可以说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那么,作为知行合一的提出者和先行者,王阳明在这方面有什么心得呢?

    知行合一的提出,是王阳明针对程朱理学主张的先知后行提出的颠覆性主张。理由也很简单,光说不练假把式,有学识没良心那是伪君子,要玩儿就玩儿真的。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

    什么意思呢?人齐了想吃东西的心思,然后才会开吃。想吃东西的心就是意,就是致良知,也就是知行的开始。那么,我们吃东西肯定希望吃好吃的。但是怎么知道好不好吃呢?难道非要考证化验一番吗?其实很简单,弄点儿必然放进嘴里就知道了。好吃就可劲儿造,不好吃就搁一边,这就是知行合一。同样的道理,吃穿住行都是需求在先,然后知行合一,依次类推,没什么说不通的。

    那么商业层面,同样是明定本心,你是为了什么要开启这个商业计划?想清楚出发点,然后就上路,别磨磨唧唧一百年都迈不开一步。但是这里就有人质疑了,现在不是要整出商业模式,弄出画布,全梳理清楚再实战,成功率才会比较高吗?

    实际上,这一部分的前置思考确实重要,但它实际上已经是术的部分,而非道了。王阳明之前的那段话,实际上指的是先要明白需求,也就是王学的致良知,明确出发点、本意、初心。就如吃饭,饿了要填肚子,这是初心,吃什么怎么吃,则属于知行的部分了。那么说到知行的具体关系。王阳明另有说法:“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也就是说,知的确切笃实处就是行,行的明觉精察处就是知。知行的工夫,本不能分离。只因为后学者老是喜欢把知行分为两部分下功夫,因此王阳明才有知行合一齐头并进的主张。我们了解判断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地执行,因此,我们在知的时候已经处处在为行的部分做打算、做推演、做布局,甚至是边规划边整合。同样的,执行面上也不是撒欢似的乱打乱撞,也是严格依据战术部署和阶段性目标来推进。

    实际上,所有的团队在项目筹备初期,都不会有明显的分工建制,而是大家一起上,真正是边知边行边调整,为什么?

    一个当然是因为草创阶段,许多条件不具备不成熟,属于先玩命打开局面再说的情形;第二个原因就是出发点上,前方太多的战场迷雾,许多局面完全不清晰,正处于从0到1的阶段,在这样一个变数极大随时调整冲撞的情形之下,太细的动作分解、部门分划完全是纸上谈兵,除了过个指点江山的瘾,真心没卵用。

    当然,再次强调,混沌状态不等于打乱仗,重要的事情说两遍也就够了。越是起步阶段,越要心有定见,越要强调战术技巧。

    所谓心有定见,就是牢牢把握战略目标。人在两种情形下,很容易迷失,一种是在迷雾中,一种是在迷宫里。为什么容易迷失,迷雾中是失去参照物,在知的层面上发散了,找不到点;而迷宫,却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失去了行的方向感。譬如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有的老板是真心不懂互联网,原本了不起就是看个新浪玩玩QQ,连个邮件都要助理接收那种,面对PC移动一大一小两个屏,上课听着满耳朵网络黑话,已经完全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世界了。要问转什么怎么转,尼玛告诉我微信是什么鬼先。第二种是半吊子,微信陌陌用起来,支付宝也终于关联起账号来了,觉得互联网真心

    是牛逼得不得了,怎么都能整出一朵花来,再加上听来一堆的成功案例,原来这地儿满地是热钱。然后挖个人设个新媒体、网店之类的衙门就等搂钱了……

    有这么便宜的事儿吗?不用回答,下文大家都看在眼里了。在王圣贤看来,知行合一至少要落在五个层面:学、问、思、辨、行。“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

    不懂就学,学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疑问,有疑就有问,学是行,问也是行。问过之后,别人的回答是别人的理解,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消化,再想办法进一步运用到自己身上,这个过程就是思,思同样也是行。自己思还不够,还要找合伙人找投资人找靠谱的朋友推演辩论,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包括小规模的内测封测、验证迭代,都是思辨完善的一种手段。这是第四个行的过程。最后基本思路明晰战略确定,那才到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笃行阶段。并不是说在学、问、思辨之后,才肯着手去行。因此,针对长进学问做成事而言,为学;针对解除困惑而言,为问;针对通晓事理而言,为思;针对精细考察而言,为辨;针对踏踏实实地推进而言,为行。分析它们的功用,有五个方面;综合它们所干的事,唯有一件,致良知,将初心落到实处。

    那么,经过这样一个初创阶段之后,转入常态,企业领导人的知行状态又该如何呢?是不是还得像之前那般事必躬亲呢?王阳明的回答是,想学诸葛亮吗,不作不死。

    在前头我们就讲过,知行合一的指向和目标是致良知,而不是为了知行而知行。当企业上轨道之后,领导人的角色就不再是拉车而是防着跑偏,要不拉车的马是干嘛用的?客观情势变了,虽然初心不动,知行的方式却要跟着调整,这也是《周易》所说的简易、变易、不易的大道所在。

    因此,王阳明用了蛮长的一段话,强调这一点:“节目时变,圣人夫岂不知,但不专以此为学。而其所谓学者,正惟致其良知,以精审此心之天理,而与后世之学不同耳。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顾是之忧,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之弊也。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毫厘千里之缪,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是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吾见其乖张谬戾,日劳而无成也已。”

    细节,条目的时势变化,对圣人来说,要想钻研精通不算什么难事。只是圣人不在这上面大作文章。圣人所谓的学问,就是专精于致良知,以精察大势、天理,这与后世所谓的寻章摘句的术的学问大相径庭。你还没有去致良知、规划战略布局,而在那里慌张地担心这些个小问题,这就是丢了西瓜拣芝麻,上山还是下海的大方向没人操心掌舵,偏去占干部、员工的茅坑。良知、大势与细节条目的关系,犹如规矩尺度与方圆长短的关系。细节条目随时变化不可测定,犹如方圆长短的不可穷尽。而规矩一旦确立,方圆长短就有了评判的指向和标准,即使外在因素千变万化,我也有一定之规从容应对。毫厘之差所导致的千里之谬,不在初心所在、战略规划的踏实处研究,又在什么地方用功呢?这如同不用规矩却要因应天下的方圆,不用尺度却要穷尽天下的长短,我只会看到破绽百出,劳而无功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许多人上路时初心远大,走着走着,或是醉心于卖弄知识,或是在权势上彼此倾轧,在蝇头小利上你争我夺,或是为了金钱放弃原则,为了声誉不择手段……最终,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到底要追求什么,又有什么幸福与心安可言呢?这也是“致良知”的真正价值所在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上说天下】《商道由心——阳明学传习录的商道品读》(6)怎么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co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