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简书上,第三次提到原生家庭,之所以再次分享,是因为觉得前两次写的不够深入,这次我要分享自己的经历。
在我大概两岁左右,妈妈把我寄养到爷爷奶奶家,三岁左右上了寄宿制幼儿园。六岁那年,我的父母离异了,妈妈带着我和外公生活,为了我一直没有再找。她除了要抚养年幼的我,还要照顾外公,这其中的压力,艰辛可想而知,幸好有外公为她分担。
母爱,这个令人温暖,熟悉的字眼,在曾经竟然让我充满了恐惧,无力,窒息。
从小时候起,我就觉得妈妈一点也不爱我,经常对我进行各种否定,指责,批评,那时的我,无力还击,只能用不停哭泣来表达内心的委屈,不满。
记得我和妈妈争执最激烈的时候,是在上初二那年,那时,刚开始正式在网络上做志愿服务,学习心理学,由于我还在上学,妈妈想让我以学习为主,哪怕在学校不听课,也要去上学,而我却经常为了要做志愿服务,学习心理学不去上学,并且决定休学在家。
我每次跟她的交流都以争吵结束,不欢而散,那时,妈妈几乎对我说遍了所有难听,伤我的话,而我却软硬不吃,油盐不进,显得十分冷漠,无动于衷,还跟她对着干,我和妈妈谁也不让着谁。
面对这种局面,我一次次跟咨询师们抱怨,哭诉,妈妈对我不好,随时会抛弃我,恨不得和妈妈一起去死,觉得人生毫无希望,把自己变成受害者,妈妈成了加害者。
有的咨询师告诉我,要学会理解,体谅妈妈,她很不容易,每次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我会选择和咨询师结束关系。那时的我在想,都要我理解,体谅妈妈,那谁来理解,体谅我呢?
然而,令我欣慰的是,有的咨询师能理解我,坚定的和我站在一起,并且主动要求和妈妈沟通,尽管一时没有太大的转变,可至少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妈妈开始转变,是在我生病之后,她起初不能完全接受,可还是尽量在照顾我,决定尊重我的意愿,休学,不再干涉我学习心理学,做志愿服务。
当妈妈这么做,说实话,我很开心她的转变,但不知为何却无法完全放掉对她的恨意,对她的抱怨,期待,同时会伤害妈妈,为此我内疚,自责不已。
为了能够彻底放掉对妈妈的恨意,抱怨以及期待,我不断的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咨询师交流才明白,其实,她是第一次做妈妈,没有经验,不知怎么做好,再者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总会有不足的地方,妈妈也一样,我不可能要求她像个完人。况且妈妈的成长经历,可能遭受了很多伤痛,不知怎么去爱,所以在和我的相处中难免会犯错。
如今的我,基本上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总之和以前大不一样,就在母亲节那天,还公开发文章,向她表示感谢。
虽然日常生活中和妈妈会有磕磕绊绊,但已经不恨她了,抱怨,期待不再那么强烈,自然失望就少了很多。和妈妈的相处上,有了自己的方法,即便对我发脾气,我很少受影响,伤害自己,因为,我会认为那是她自己的情绪,和我无关,并不是我的错,更不是不爱我。
这就是我和妈妈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更多人,可我知道,当今社会,有些人信奉原生家庭决定论,但这个理论是错的,你要明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家庭里没有创伤,父母带给孩子所谓伤害是假的,那是误会,来自家庭的伤害是误会,因为不是有意而为之,当然,家暴除外。
愿我们最终都能和原生家庭和解,走出伤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迎接美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