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与突厥死磕百多年,战事频繁,文人从戎是当时的习尚。旖旎的边塞风光和陌生的塞外生活,吸引了不少文人的目光。高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崔颢等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如火的热情,旷世的孤独,深沉的思索,奇异的风光成了他们诗歌的共同标签。
读岑参首选就是他的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宝十三年,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作此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前十句都是《白雪歌》,描写雪之白。西北塞外,八月就下雪了。好像吹来了春风,千万树梨花开了。然后形容雪之寒。将军的弓都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穿不上身。下面八句就转到送行的事。判官东归,节度使为他送行。宴会上有音乐歌舞,以“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来表达。在轮台东门送行,这时天山下的大路已为积雪所封,行人转过一个弯没了踪影,只留着雪上的马蹄迹,供我怀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了描写雪景的名句,更是表达了岑参的奇思妙想。诗人以“春风”催梨花盛开,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妙绝千古。写出了雪景的壮美意境,将春景比冬景,造境功力可见一绝。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的另一首名篇。《白雪歌》描写的是雪,这首诗描写的是风。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本诗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完满奇思妙想。
写边地的严寒,“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等,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岑参,湖北江陵人,虽为“相门子”,家道衰落,陷于贫困。只能由兄长教学,5岁开始学习,9岁就能赋诗写文,15岁移居嵩山草堂。20岁来到长安。30岁登进士第。34岁的时候,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并与高仙芝等一起出征。两年后,岑参回到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交游。39岁第二次出塞,写出了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其中一些句子已是耳熟能详。安史之乱后,封长清被调回朝廷对抗安禄山。47岁的岑参充关西节度判官赴潼关。50岁的岑参被任命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有“岑嘉州”之称。最终客死成都,享年55岁。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高适诗在承传汉魏“风骨”,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的语言风格。他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他是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现存者三百六十首,有《岑嘉州诗》七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