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深夜食堂》堪称一个现象级的好剧,回想当年,自己无数次深夜手捧电脑刷剧,甚至还尝试做过一些剧中的美食,章鱼香肠、鸡蛋卷、茶泡饭……随着中国版电视剧的开播,大IP、文艺暖男黄小厨,以及几乎承包了大半个娱乐圈的食客名字,我当然也是满怀期待第一时间去追剧。只是看了前几集之后,和往日细腻的治愈效果不同,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反而让我产生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左边日版 右边中国版一边是宁静,一边是繁华
日版的片头就像一个游历在城市的人开车徐徐前行,穿梭于车流与楼宇霓虹间,配的背景音乐是铃木常吉的《思ひで》,中年大叔略带沧桑的嗓音,在浅唱低吟的吉他和凄美的笛声中显得格外温暖。
接着镜头一转,一弯上玄月卧在灰暗的天空,飞鸟扑闪翅膀的声音都能听见,城市陷入了静谧,大多数人都已睡去。只有这时,作为经营着一家从晚上12点到第二天7点食堂的老板才开始忙碌起来。老板用平和的声音向观众们介绍自己的店子。
这一切,对于久居这个城市的人来说,有种说不出的亲近;而对于远离这个城市的人来说,则牵引出淡淡的愁绪,给人小而美的宁静之感。
中国版的开头却是另一番景象。汽笛声打破宁静,探照灯审视着城市的夜空,接着就是一系列航拍的镜头:灯火通明的大街、暗涌的河流、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还有末班电车收班的铃声……都市感十足。
日剧中食堂即使身处一个逼仄的深巷中,但周围也是井然有序。国产的深夜食堂位于一个河边的街转角,门前大街的垃圾在昏黄的街灯的隐射下,十分刺眼。
亦有别于日本大叔一场平静的描述,食堂老板介绍自己店客人还挺多之时,很具成就感地笑了一声,似乎少了那么一丝淡泊。
日版电影《深夜食堂》食客日记体娓娓道来VS情景闹剧
日版的《深夜食堂》共推出了三季,后期还拍成了电影。所有的故事就像老板日记的重现。2015年的电影版中,通过那不勒斯意面、山药泥拌饭、咖喱饭,以及似乎和美食没太多关系的一坛“骨灰”将剧情串起,对应的几个故事娓娓道来。
每个选择深夜去食堂的注定是有故事的人。老板就像一个树洞,收纳着大家的喜怒哀乐。
玉子的情人去世,却没给她留下遗产,最无助的时候,上班族小初走进她的世界,两人因一碗意面迅速拉近距离。
乡下女孩美知留因为被骗独自来到东京,饥肠辘辘又身无分文,她在食堂吃了霸王餐,然而她终究是愧疚的,于是跑来道歉。为了补偿老板的损失,自己主动跑去磨刀,那段日子刚好老板的腱鞘炎发作,于是美知留成为店里很受欢迎的帮工。
地震让福岛的谦三失去妻子,来自东京的志愿者明美是服务灾区的志愿者。明美对谦三的照顾让他产生好感,并展开狂热的追求,甚至尾随至东京。但明美一直因自己当志愿者的初衷不纯而耿耿于怀。
每个故事中,都穿插着老板对那坛“骨灰”的安放与敬畏。让我们看到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一个心怀善意的人,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中国电视剧版部分人物而国产剧里,前两集说是闹剧一点也不为过,一开场食客就集中亮相,阿忠、郝建二人组、泡面姐妹、小寿叔,马玲玲……当然还有那套着墨镜看似桥底下拉二胡的黑社会大哥阿龙……自带喜感的演员,浮夸的演技,还时不时切换回忆场景,让人们觉得来食堂的人都不是来认真吃饭的,而是来搞笑的。
也许吃饭和嬉闹联系在一起并无什么不妥,只是如此用力过猛地集中在一起,确实让人难以消化。
伊丽莎白第一次来深夜食堂,就认为老板做的泡面好吃到瞪眼。泡面三姐妹后因渣男张轩而产生矛盾不顾形象地扭打撕扯,一点都不符合女博士、物质女和波西米亚女的身份和形象。
第二个故事奇奇一个小猫嗓的姑娘,却想做一名歌手。对,她遇上了好心人,吃了几顿鱼松饭给老板帮了几天工,老板就把她当女儿看待。没错,她成功了,但在食堂唱歌的那一段,我一度产生了KTV开原声对口型的既视感。
食堂的老板一改原版的寡言,虽然全程压低了嗓音,但活脱脱就是一个八卦患者。
广告植入翻拍有风险,改编需谨慎
翻拍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是本身达到的高度很难超越,二是要解决本土化的问题。就如前几个月的翻拍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来说,东野奎吾的小说先后经过日韩中三国改编成电影,但是从评论和评分来看,还是日版的最受欢迎。
《深夜食堂》的翻拍同样存在着这两个风险。就目前的口碑和收视双低的情形而言,要超越原版是不可能,在本土化问题上,也是槽点满满。
食堂的布置上,沿袭了原版,一副日本居酒屋的形制。老板造型上,穿着蓝色粗布衣服,身系白色围裙,就连左脸上的刀疤,都是做了十分逼真地模仿。餐具是清一色的日和系列。
吃食上虽然做了一些改良,然而日本的拉面到了中国就成了方便面,还是老坛酸菜味儿的。想想,谁会大半夜跑去饭馆吃泡面,一般都是在家里解决了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难道不是麻辣烫、烤串、鸡爪、鸭脖子?换成夏天,难道不是小龙虾与冰啤酒吗?假如中国有个深夜食堂,你最想点什么?
看着鸡蛋卷、章鱼肠、炸鸡、鱼松饭,这些颇具异国风情的吃食在屏幕上出现,你会不会认为自己进了一个假的中国夜宵店。
当然,还值得一提的是国产电视剧的一大特色,那就是明目张胆的广告植入。几乎每件用品,在这里的亮相都是一场硬广告。不免让人质疑,剧组到底是多缺钱。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出现了诸如老坛酸菜、植物油、面膜、水杯、保鲜膜等。小店的墙上、置物台上,甚至吃饭的碗上,都是广告的栖身之地。
原本只想来品品美食顺便听听故事,让自己或浮躁或孤寂的情绪得到解脱,然而,这一切都显得太天真。我们还能不能好好吃饭和看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