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发来一个“惊悚”的培训课程。
为什么要用“惊悚”来形容,因为该课程宣称,可以训练普通人一分种读万字以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5235/c3b00b48c0fa1df8.png)
好厉害!我正发愁读书不够多,时间不够用。如果有这技能,岂不是轻易就能做到“读书破万卷”吗?
但风雨江湖几十载,自诩严谨的我,绝不会因为一句广告语就轻易相信的。于是,我立即请教无所不知的“度娘”。
查到的结果更加令我震惊,竟然还有培训机构声称,能在短时间内让人达到15万字/分钟的阅读速度!这可是一分钟读完一本书的有奇技啊。
这已经超出了我浅薄的认知,于是我进一步细查,试图弄清这种培训的原理。
在各培训机构的宣传资料中,看了许多不明觉厉的生物学、心理学和脑科学词汇后,我大概明白了这种培训机构的所谓科学依据。简单来说这样的:这种记忆方式又被称为照相记忆。即利用所谓右脑开发原理,经过专项训练,眼睛可以将接受的信息快速直接地反映到大脑中(就像照像机把文字整页拍下来),略过声音和字意的识别过程,大脑直接接收图像并存储起来,以达到极速提高阅读速度的目的。
与此同时,我还发现,这种培训主要针对的客户群体是孩子,而且似乎还受到许多家长的热捧。
停!
看到这里,我默默地关掉了网页。
我不是脑科学专家,不知道这种右脑开发每分钟过万的阅读方式是否科学。我也不是科学卫士,没有功夫去弄清这事的真假。
我暂且相信,人经过训练,大脑的记忆功能变得足够强,可以记住那些眼睛拍摄下的文字图片。但是,不好意思,我还是喜欢传统的阅读方式。
虽然慢些,但我乐在其中。
而且我想说,对这种所谓的极速阅读,我不赞成!
我爱读书,我享受中国文字的美妙,包括韵律上的美感。一部好书、一篇好文,我总喜欢细细地读,反复地读。有时,还喜欢出声朗读。读给自己听,也读给孩子听。
尤其对于孩子,我希望他们能感受到语言文字传递的美好和感动,仔细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如果文字变成了图形强行输入,那阅读的乐趣定会大打折扣!
如果孩子从小就以这种方式阅读,每分钟输入上万甚至十几万字,还顾得上感受和思考吗?
而且这种阅读方式,一旦涉及专业性的内容就不太灵了,原因就是没有理解过程!
人类为什么会发明文字?
交流和传递信息是文字最基本的目的,但绝不是全部。
我们可以从人类这个物种的演化进行简单的分析。
动物的交流和信息传递有的靠叫声,这很常见;有的靠动作,比如孔雀开屏就是在向异性传递求偶的信息;有的靠信息素,比如许多昆虫就是以此传递信息;当然,也有的是几者兼而有之。但无论何种方式,传递的信息都很简单,无法进行复杂的信息交流。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团体协作越来越重要,原有的动物交流方式无法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于是进化出了更复杂的语言系统,与此同时词汇量在增大。但这种当面说的语言交流方式也存在缺陷,那就是只能即时交流,无法延时交流或记载。
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普通的语言交流方式弊端越来越明显,人们需要记录一些事情。聪明的人类开始在绳子上打结,在石壁上画画,渐渐地发明了文字。文字对人类文明的推动起了巨大的作用。
为了让文字更好地传递信息,开始由单字、词汇演变为短句、长句,直至形成文章。
但是,不要忘了,文字本就是为了交流或传递信息而产生,因此各种文字都发展出了符合本种族的特点。
我们中国伟大的祖先更是将文字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仅造汉字就发展出了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
这六种造字方法充分发挥了人类感官的特点,从声到形,从形到意等等。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文章或诗歌才具备了无尽的魅力。
而如果真的想感受中国文字以及中文作品蕴含的美,也就需要我们运用各个感官,或朗读吟诵、或咀嚼细品、或沉思顿悟,陶醉其中,自得其乐。
前几日,我读到简书作者江寒园的一篇文章——“文章如何写出笔力”。文中也提到如何体会文字以及文章的美感。
作者建议大家多读沈从文等名家的文章,感受汉语言本身的文字美感、节奏感以及韵律感。有些书看得极慢,是因为每一句都特别有嚼头。而且名家文章中,动词、副词等不同类型词汇用得都极为熨帖,值得我们反复琢磨。
“细细读后,拍腿叫好!”我要的就是这种读书感觉。
我认为这才是阅读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才能从阅读中充分地汲取营养。
对于快速阅读,其实我并不排斥。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快速阅读是必要的。比如考前突击,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情形下,如能一目十行,定会极大提高效率。
但这种情形,显然主要目的不是阅读。
而对于孩子的阅读培养,我则是坚定地不赞成这种极速方式。
不难看出,这种培训之所以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孩子,正是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希望速成、找捷径的心理。为了孩子,家长愿意付出高额的代价,利润自然随之而来。
但我认为,这对孩子会造成长久的危害,不仅会令孩子忽视阅读的真正意义,而且会削弱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试想,一分钟上万甚至十几万字被眼睛拍成图片存在脑中,就象我们看到好文章会点击收藏。但往往收藏过后就很少再翻看,而且会因为很容易再找到,反而不太上心。
我们阅读或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存储文字,而是要将文字传递的信息吸收,进而变成自己的知识,这个过程需要理解和思考。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其中的“破”就是“参透”、“理解”、“想明白”。
而“读书记万卷”,顶多只能复述文字本身,恐怕很难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成果。
宣传中多以孩子的培训记录作为佐证。
培训机构普通会让孩子每天记录阅读速度,有的还让孩子写出心得。往往是孩子几天内阅读速度提高了好几千,兴奋不已。
有个孩子在总结中高兴地写到:“我以前不爱读书,现在几分钟就能读完一本书,太轻松了!”
看到孩子用稚嫩的笔触写下的心得,我不由心底一阵发凉。
孩子高兴的不是读到了好书好文,而是因为读得快,读得轻松而得意。这完全颠覆了阅读的意义,对孩子人生而言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可能就此与他交之于臂,待他成人后,不知是否会有悔恨。
我的观点或许有些偏颇,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毕竟,能有收获的方法才是好方法,能治本的药才是良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