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快乐阅读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历史文学,诗歌,共享。
戏说《水浒传》两百年成书路和刮起明末农民军起“绰号”之风

戏说《水浒传》两百年成书路和刮起明末农民军起“绰号”之风

作者: 北归燕 | 来源:发表于2017-04-10 12:13 被阅读70次

    昨天在五角场创智天地参加了拉钩网举办的活动,有参与者分享其公司有一种好玩的“江湖文化”、“武侠文化”,行走江湖的职员多有自己“绰号”。

    “绰号”?起外号这事,不是读书时经常给同学和老师们起的吗?什么翠华、三儿、伯光等等,一些亲切、好玩的、有趣的外号成了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没成想踏入社会,原来还有企业有如此文化,猜想称呼“绰号”比职位更有亲切感,工作也会开心高效吧。

    脑中飘过一些同学外号的同时,想起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人人都有其外号-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生动的绰号,个性口语化的语言、精彩的故事情节,成为初中时最爱看的小说,而老师常以“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为由,提醒我们不要沉浸于“替天行道,江湖义气”、“大碗喝酒、大口喝肉”的想象中。

    那时仅是局限在对小说故事内容的喜爱,后学习了古代文学史,才发现那爱不释手的《水浒》并非一时之作,自雏形到成书历经两百余年,经历了世代累积才有了今天的完整故事。就像妇孺皆知的《西游记》先有高僧玄奘取经归来,将途中西域各国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口述成书为《大唐西域记》;再有其弟子添油加醋般穿插奇异故事、神话传说凸显师傅取经之艰难险阻;到北宋,人们觉得唐长老取经遇到奇的异之事太小儿科,应该遇到妖魔鬼怪才行,于是进一步神化,还顺带编了孙猴子来保护师傅取经;到元代取经故事戏剧化,写书人又给唐僧派了二徒弟猪八戒,西游故事才接近成熟。由此算来,其成书之路更为曲折。


    1.

    《水浒传》故事原型,最初起源于北宋末徽宗年间,适逢朝政腐败,百姓怨声载道,被逼上梁山的宋江、阮小七、燕青、李逵等36人发动起义,以求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一时间,跟从者众多,后宋江等人率领弟兄乘船到海州中了张叔夜埋伏,宋首领被捕起义失败。36位梁山好汉的故事被知晓,以歌谣“去时三十六,来时十八双。若是少一人,誓死不还乡”传唱四方。

    随着经济文化的繁盛,南宋出现了“勾栏瓦舍”的娱乐场所,常有些戏曲、话本演说之类的通俗类文学表演,而梁山36人的故事借讲唱人之口广为流传,对他们人物相貌、经历的描述更加细腻传神,如形象生动的杨志卖刀、宋江杀阎婆惜等都成了后来《水浒传》的原型。同时,为增添趣味性,到南宋末,水浒人物也有36人增至72人。

    2.

    元取宋代之后,戏剧在宋之基础上更加繁盛,元杂剧成为主流文学。元为蒙古族建立对中原汉人及南人采取严格的等级分类,加剧了民族矛盾。且马背上打天下的元统治者并不想中原人那般重文,故而仕途无路的文人只能从事文字工作,他们将一腔愤怒借助手中笔来宣泄,像《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都是元代或鞭笞统治者、或同情妇女命运的作品。

    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那些歌颂英雄的作品在元代得到繁盛发展。他们将宋梁山好汉的事迹编入戏文,像写李逵的《黑旋风双献功》、《李逵负荆》的桥段后被施耐庵先生修修改改后纳入“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一回。有元一代,文人多以水浒戏入文,梁山有名有姓的好汉发展到现今的108人,水浒故事趋向成熟。

    元末,揭竿而起者居多,以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为盛。适逢兵荒马乱的施耐庵先生率妻子家人避世隐居。避乱期间,对梁山108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工创作成白话小说——《水浒传》,成书不久,先生与世长辞,然水浒故事传遍大街小巷,在明代已深入人心。

    3.

    但凡动乱之际,起义者都有鲜明宣传语以鼓动人心,朱元璋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前八字被国父孙中山借用)。明末农民军就有不少受《水浒传》的影响打着“替天行道,为民除害”的旗帜;军中有头有脸的首领更学着一百单八将也给自己起了“绰号”。最多的莫属与闯王李自成合作的老回回马守应、曹操罗汝才、射塌天李万庆、

    革里眼贺一龙、蝎子块拓养坤、左金王贺锦等等,这些江湖人称的绰号,即可彰显人物气质、性格又可震慑敌人。


    罗马城非一日建成,世代累积成型的经典名著《水浒传》不仅影响了当代,在以后的起义中——天地会、小刀会,义和团,都受到这行侠仗义之风的鼓舞,再有文学上如《水浒后传》、《荡寇志》及著名的《金瓶梅》都是在此书基础上延伸出大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戏说《水浒传》两百年成书路和刮起明末农民军起“绰号”之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sd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