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园诗话》通注(1·65)

《随园诗话》通注(1·65)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4-06-13 19:3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一·六五】

余翰林归娶,长安赠行诗甚多,记其佳者。邹太和学士云:“菊黄枫紫小春天,送尔南归是锦旋。才子扫眉赤管,洞房停烛金莲。归鞍尚带同文课(原注:时余方习清书),吟箧新添却扇篇。此日和鸣谁不羡,凤凰山下看神仙。”张南华宫詹云:“艳雪飞新句,红丝系夙缘。人间留玉杵,天上撤金莲。官柳萦袍绿,宫花压帽鲜。君恩许归娶,仍亸曲江鞭。”“遥识催妆日,金花艳擘笺。湖山留粉黛,毫墨乱云烟。两美应空越,双飞伫入燕。绿窗眉画早,银烛看朝天。”沈椒园御史云:“金闺才子爱袁丝,年少承恩出玉墀丹诏命趋双鹤发,绣帏交护两琼枝。笙歌院落时衣锦,梅柳江村晓画眉。伫看还朝成《博议》,文章报国正相期。”御史和宁,时作诸生,云:“金莲银烛数行低,照见鸳鸯两两栖。风动流苏夜漏,应疑铃索海棠西。”魏允迪中翰,以余文捷,戏云:“争传才子擅文词,顷刻千言不构思。若使画眉须缓款,那容横扫笔尖儿?”大司空裘叔度,时为庶常,云:“袁郎走马出京华,折得东风上苑花。一路香尘南国近,苎萝村阿侬家。”“画壁旗亭句浪传,蓝桥归去会神仙。从今厌看闲花草,新种湖头并蒂莲。”盖调余狎许郎也。又云:“玉镜台前一笑时,石螺亲为画双眉。乌丝竞艳催妆句,只恐流传恼雪儿。”“双绾同心带一条,华灯椽烛好良宵。锦衾宛转留春住,莫忘鸣珂趁早朝。”毗陵相国程聘三,时作庶常,诗云:“金灯花下沸笙歌,宝帐流香散绮罗。此日黄姑逢织女,漫言‘人似隔天河’。”盖戏用余朝考句也。

座主蒋文恪公,时为学士,诗云:“群仙艳羡送天涯,重叠诗笺压小车。马上玉郎春应醉,满身香雪落梅花。”“我闻堂上两亲居,划荻含丸廿载余。此日江南花烛好,承欢同上紫泥书。”

长安,音cháng ān,西安的古称。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西汉、隋、唐皆建都于长安,故唐以后常通称国都为长安。并不一定指真正的长安。如:唐·李白《金陵》诗:“晋朝南渡日,此地旧长安。”晋朝南渡后以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为都,可是李白还是用“长安”来指代建康。南宋·辛弃疾《菩萨蛮》词:“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此“长安”指汴京,即今开封。此条中“长安”指清代国都“京师顺天府”,即今北京。

邹太和,清代康熙、雍正时官员,其他不详。

小春天,音xiǎo chūn tiān,指秋季里比较暖和如同春天的日子。宋·邵雍《小春天》诗:“八月小春天,如人强少年。”宋·李石《南乡子》词:“十月小春天,红叶红花半雨烟。”宋·郑元秀《渔家傲》词:“橘绿橙黄霜落候,小春天气宜晴书。”

扫眉,音sǎo méi,意思是描画眉毛。唐·王建《贻小尼师》诗:“新剃青头发,生来未扫眉。”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秋风团扇,寄兴扫眉,非沉溺烟花之比。”在本条诗话中,“才子扫眉”暗用了“张敞画眉”的典故。即汉代京兆尹张敞替妻子画眉毛,用于比喻夫妻感情好。若是“扫眉才子”,则是指薛涛,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后用以形容通晓文学、有才气的女子。

赤管,音chì guǎn,亦称“彤管”,指汉代尚书丞、尚书郎等,每月得赐的一双赤管大笔。后用为在朝任官之典。《太平御览》卷六○五《汉官仪》:“尚书令、仆、丞、郎,月给赤管大笔一双。”唐·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之三》诗:“赤管随王命,银章付老翁。”唐·韩翃《送高员外赴淄青使幕》诗:“从来赤管笔,提向幕中稀。”《晋书·夏侯湛传》:“入阊阖,蹑丹墀,染彤管,吐洪辉,干当世之务,触人主之威,有效矣。”唐中宗《授张锡工部尚书制》:“紫枢伫俊,彤管须贤。”明·何景明《田子行》:“我持彤管双凤翎,浮沉帝傍近紫庭。”

停烛,音tíng zhú,唐人习语,指点燃蜡烛。又如:停灯(点灯)。最早见于唐·虞世南《凌晨早朝》诗:“玉花停夜烛,金壶送晓筹。”因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句而广为人知。过去多解释为安放、留烛火不灭、成对(停分)摆放等意思。陶亚舒《“停烛”·“停灯”——唐人习语新探》,刊《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金莲,即金莲烛,音jīn lián zhú,指一种宫廷用的蜡烛台,或金饰莲花形的火炬。相传唐宋时,宫廷御用的蜡烛台通常用黄金雕刻成莲花形,故名。也有学者认为是金饰莲花形的火炬,或者是烛台似莲花瓣。唐宋时,皇帝常以御前金莲烛赐送学士夜归学士院以示优礼。宋·郑文宝《南唐近事》:“韩寅亮,(韩)偓之子也,尝为予言:偓捐馆之日,温陵帅闻其家藏箱笥颇多,而缄鐍甚密,人罕见者。意其必有珍玩,使亲信发观,惟得烧残龙凤烛、金缕红巾百余条。蜡烛尚新,巾香犹郁。有老仆泫然而言曰,‘公为学士日,常视草金銮内殿,深夜方还翰苑。当时皆宫妓秉烛炬以送,公悉藏之。自西京之乱,得罪南迁,十不存一二矣’。”《宋史·苏轼传》载:“召(轼)入对便殿……已而命坐赐茶,彻(古通“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同文,音tóng wén,指通译文字。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今内之有同文、方言之馆舍,外之有出洋学习之生徒,行之数十年,而国家不获人才之用,盖有由也。”本条诗话中的“同文课”,是指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必须学习的满文课程,亦称“清书”。

清书,音qīng shū,指满文。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辫发璎珞,非弁冕之服;清书国语,非斯邈之文。”

吟箧,音yín qiè,意为装诗笺的小箱。清·孙延《烛影摇红·为何梦华题媚兰小影》词:“吟箧相随,真真唤尽炉烟袅。柔魂犹自绕西泠,细雨重门悄。”

却扇,音què shàn。古代婚俗,新娘出嫁行婚礼时要用扇遮脸,交拜后移却。后改用绸或纱的“红盖头”蒙头遮面,其用意有两种:第一是“遮羞”,第二是“避邪”。却扇,后用以指完婚。北周·庾信《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分杯帐里,却扇床前。”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花烛》:“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壻、却扇及观花烛之事。”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古时婚礼,侍儿以纱扇蔽新妇,彻扇曰却扇。”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灞州一宦家娶妇,甫却扇,新婿失声狂奔出。”在诗歌体裁中,有却扇诗,即催促新妇将遮面画扇移却时所吟诵的诗。《通鉴·景龙三年》胡三省注:“唐人成婚之夕,有催妆诗、却扇诗。”

张南华,即张鹏翀(1688—1745),字天扉,一作天飞,号抑斋、南华山人、南华散仙,人谓之漆园散仙。崇明(今属上海市)人,居嘉定(今属上海)。清代画家。幼年多病,资性滞钝。十七岁时开悟,遍读经史,精通诗文绘画,才思敏捷,命题咏,可应声立就,时人比之为古代东方朔、苏轼。作画亦顷刻能尽数纸。爱佳山水,常裹粮往游。雍正五年(1727)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曾以所作《经史法戒诗》、《万寿圣德诗》、《十慎箴》、《春林淡霭图》、《日长山静》画扇进献乾隆帝。帝亦曾以御画《松竹图》、御书“双清阁”匾额,以及笔砚、纱缎、绒貂之类赐之。乾隆十年(1745),以省墓请假归乡,帝赐白金百两,御制五律一章,以宠其行,行至山东临清以病卒。著有《进呈集》、《赓韵集》、《传宣集》《双清阁集》、《南华诗钞》、《南华文钞》。翀,音chōng。

宫詹,即太子詹事。属东宫詹事府。

玉杵,音yù chǔ,本义是玉制的舂杵,亦用作舂杵的美称。唐·裴铏《传奇·裴航》载,裴航以玉杵臼为聘礼,娶云英仙去。后因以玉杵指求婚之聘礼。明·杨珽《龙膏记·空访》:“多情委路尘,怕永负今生玉杵盟。”

官柳,音guān liǔ,释义:1、官府种植的柳树,最早为晋代武昌太守陶侃取名。鄂州,古名武昌,221年,东吴孙权建都于此。三国归晋后,仍呈现出“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倩”的帝里、王畿气象。太守陶侃在武昌城中普种垂柳并把柳命名为“官柳”,也正是包含了“雄图怅若兹,茂宰深遐睠”的意思。《武昌县志》载:“陶侃为武昌太守,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于己门。侃见后,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官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由此可见,此时官柳之名除绿化外,已赋予了它一定的政治含义和地位。宋·苏轼登鄂州西山,《武昌西山诗并引》开篇二句“春江渌涨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2、大道或河堤上的柳树,古代诗人有称官柳。清·查慎行《官柳》:“种柳河干比《伐檀》,黄流今已报安澜。可怜一路青青色,直到淮南总属官。”

宫花,音gōng huā。释义:1、皇宫庭苑中的花木。唐·李白《宫中行乐词》之五:“宫花争笑日,池草暗生春。”2、科举时代考试中选的士子在皇帝赐宴时所戴的花。绢类织物制作的,戴在头上作饰物,宫廷里常作为赏赐品。旧小说中考中状元就有披红簪花,即是此物。明·高明《琵琶记·杏园春宴》:“嫦娥翦就绿云衣,折得蟾宫第一枝。宫花斜插帽檐低,一举成名天下知。”清·蒋士铨《临川梦·想梦》:“可笑那杜丽娘呵,识见浅,要夫壻宫花双颤,险些儿被桃条打散梦中缘!”3、宫中特制的花。供装饰之用。宋·张先《减字木兰花》词:“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

亸,音duǒ。意思是下垂。唐·岑参《送郭乂杂言》诗:“朝歌城边柳亸地,邯郸道上花扑人。”宋·晏殊《浣溪沙》词:“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曲江,音qū jiāng,即曲江池,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古代皇家园林。始建于秦始皇时期,名宜春宫。汉武帝时,将曲江池一带划入上林苑,对曲江进行开凿,以“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曲江’”。隋时,又对曲江进行了开凿和加深,改称芙蓉池。唐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对曲江大加扩修,引南山义谷口的黄渠水入注池中,使其水面剧增至70万平方米,池周大筑亭台楼榭,宫殿林立,花树繁茂,景色绮丽。每当上巳(三月初三)、中元(七月十五日)和重阳(九月九日),皇室贵胄、达官显宦、雅士文人均来此游赏,樽壶酒浆,笙歌画舫,优游宴乐于曲江池上。若逢进士及第,必至这里聚会庆贺,饮酒赋诗,谓之“曲江流饮”。唐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曲江池遭到极大破坏后逐渐荒芜。2008年,曲江池遗址公园建成。

催妆,音cuī zhuāng。古代婚礼习俗。盛行于唐代上层社会。新娘出嫁之日,新郎作诗,派人传达至女方催妆,称为“催妆诗”。亦可由宾相代作,诗为五七言近体,多颂赞吉利语。到迎亲时,女方家门紧闭,男方为催新娘启门登轿,则反复吹奏催妆曲,放催妆炮,伴以递开门封。唐·陆畅《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原注:“顺宗女下嫁刘士经,百僚举觞为宾相。”

擘笺,音bò jiān,意思是裁纸。宋·陆游《阆中作》诗:“擘笺授管相逢晚,理鬓薰衣一笑哗。”清·姚鼐《游瞻园和香亭同年》之七:“祇怜才尽者,偏畏擘笺长。”清·王韬《淞滨琐话·画船纪艳》:“山樵于时倚醉微吟,擘笺题句,挥毫染写,墨渖淋漓,无不各当其意以去。”

沈庭芳,即沈廷芳(1702—1772),本姓徐氏,因其父出嗣沈氏,改姓沈, 字畹叔,一字荻林,号椒园,晚号盥蒙,因家富藏书,又以“古柱下史”自称。清仁和(今杭州)人。初以国子生为《大清一统志》校录。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乾隆六年(1741)出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八年(1743)改巡江南道,巡视山东漕运,兼理河务。后转任登莱青道,官至山东按察使。二十七年(1762),乾隆帝南巡至山东,乞归老,上命原品致仕。沈廷芳出身世家,从小笃志于学,先后随查慎行学作诗文、桐城方苞学作古文,能诗善文,尤精于古文。晚年曾掌教于粤秀、敬敷等书院。著述有诗文集《隐拙斋诗集》30卷、《隐拙斋文集》20卷,还有《舆蒙杂著》4卷、《古文指绶》4卷、《鉴古录》16卷、《下学渊源》10卷、《十三经注疏正字》80卷、《续经义考》40卷等。此外,与桑调元合辑有《馀山遗稿》。在本书中,袁枚将“沈廷芳”记成“沈庭芳”,或是笔误,亦或是刻工错误。

御史,音yù shǐ,中国古代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但由于掌管记录、收受和保管文件,往往成为国君的耳目,带有监察性质,秦汉时的御史大夫即由此职发展而成。秦时,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汉代,御史因职务不同有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统归御史台领导。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之前,汉朝的刺史也是监察官,也是御史的一种。西晋,御史名目很多,开后代专门职务御史的先河,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等。北朝魏、齐沿设检校御史,隋改为监察御史。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宋同。元仅设治书御史。明、清,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分任各种任务,如巡按御史(清顺治后不设)、巡盐御史、巡漕御史、巡城御史、巡漕御史等等。

袁丝,即袁盎(约前200—前150),《汉书》称爰盎,字丝。汉初楚国人,西汉大臣,个性刚直,有才干,以胆识与见解为汉文帝所赏识。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事,不能有僭越行为。为人敢言直谏,后因此触怒汉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汉景帝即位,吴楚七国叛乱,袁盎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官拜太常,出使吴国。叛乱平定后,封为楚相。后因反对立梁王刘武为储君,遭到梁王忌恨,为刺客所杀。

玉墀,音yù chí,释义:1、指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汉武帝《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南朝·宋·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洒零玉墀,雨泗丹掖。”唐·王维《扶南曲歌词》之四:“拂曙朝前殿,玉墀多佩声。”2、台阶的美称。南朝·梁·沈约《三妇艳》诗:“大妇扫玉墀,中妇结罗帷。”元·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二折:“身近玉墀新锦绣,手调金鼎旧盐梅。”

丹诏,音dān zhào,意思是帝王的诏书,以朱笔书写。唐·韩翃《送王光辅归青州兼寄储侍御》诗:“身著紫衣趋阙下,口衔丹诏出关东。”唐·卢渥《题嘉祥驿》诗:“交亲荣饯洛城空,秉钺戎装上将同。星使自天丹诏下,雕鞍照地数程中。”

博议,音bó yì,全面详尽地讨论或评议。《汉书·沟洫志》:“且水势各异,不博议利害而任一人,如使不及今冬成,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南齐书·神武纪下》:“神武乃集在州僚佐,令其博议,还以表闻。”

蒋和宁(生卒年不详),字用安,用庵,榕庵, 榕盦,又有字畊叔,号耦漁。江苏常州府阳湖(今常州市区南部)人。诗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充方略馆武英殿纂修官,改湖广道监察御史,充贵州乡试正考官。壮年辞官即归里不出,以奖掖后辈为任。法式善称其诗“皆能以工炼出之,不作凡响”。

流苏,音liú sū。以五彩羽毛或丝绒等扎成、如禾穗状的下垂的饰物,也叫旒,缨,穗子,常系在服装或器物上。唐代妇女流行的头饰步摇,是其中一种。还有冕旒,即帝王戴的冠冕流苏,以珍珠串成。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古琴轸穗也叫流苏。古琴轸穗的长短和色泽有讲究,且有道理。“道家崇紫色,释门尚姜黄,才子香红佳人绿”。现代常用于舞台服装的裙边下摆等处。

夜漏,音yè lòu。夜间的时刻。漏,古代滴水记时的器具。《周礼·春官·鸡人》:“大祭祀,夜呼旦以嘂(音jiào,古同叫)百官。”汉·郑玄注:“夜漏未尽,鸡鸣时也,呼旦以警起百官,使夙兴。”《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常称平阳侯。”按:笔者认为,夜漏,应释义为“夜间使用计时的刻漏”更妥。

铃索,音líng suǒ。释义:1、系铃的绳索。唐制,翰林院禁署严密,内外不得随意出入,须掣铃索打铃以传呼或通报。唐·韩偓《雨后月中玉堂闲坐》诗:“夜久忽闻铃索动,玉堂西畔响丁东。”宋·范成大《晓起》诗:“窗明惊起倒裳衣,铃索频摇定怪迟。”明·文徵明《翰林斋宿》诗:“铃索无风尘土远,始知仙署逼金銮。”

2、引申指警报、边警。元·胡助《滦阳十咏》之十:“身遇太平铃索静,题名篆毕又南还。”本条诗话中,铃索,除指明了袁枚的翰林身份,还暗用了典故“护花铃”,契合了袁枚归娶是事情。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上·花上金铃》:“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初,宁王日侍,好声乐……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乌鹊翔集,则令园吏掣铃索以惊之,盖惜花之故也。”译文:唐玄宗天宝年间,宁王李日侍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用红丝绳拴金铃系于花枝上,每有鸟儿落在花上时,便让看守花的人员拉铃索把鸟惊走。后因以“护花铃”用为惜花的典故。宋·张炎《浣溪纱·犀押重帘水院深》:“燕归摇动护花铃。”

魏允迪(生卒年不详),字懋堂,江西省广昌县甘竹洙溪村人。礼部右侍郎魏方泰之孙,吏部侍郎魏定国(1678—1755)之子。工诗,长于考证。后获罪流放。详见《<随园诗话>通注(39)》

中翰,音zhōng hàn,释义:1、指皇宫内收藏图书文籍之所。明·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内阁老臣无暇留心及此,徒付筦钥於中翰涓人之手,渐以汩没,良可叹也。”2、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前月中翰顾老先生来天竺进香。”

司空,音sī kōng,中国古代官名。《尚书·舜典》记载,舜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设九官,其一为司空,由禹担任,“平水木”,也就是主管水利。《周礼》司空为六官之“冬官”,掌土木建设、水利建设之职。隋、唐置司空,位正一品,不开府置官属。司空与太尉、司徒合称三公,名义上参议国之大事,实为重臣加官或赠官。隋朝,将前朝设置的掌管水利、航运、屯田的诸曹合并置为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沿用北周工部的名称,列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明清时,工部尚书,雅称“大司空”。

裘叔度,即裘曰修(1712—1773),字叔度,一字漫士,江西南昌新建人。清代名臣、文学家、水利专家。乾隆四年(1739)进士。后从编修起,经五次升迁至侍郎,历任兵部、吏部、户部。二十一年(1756),入值军机处。三十一年(1766),任礼部尚书。三十三年(1688),生母去世,丁忧。三十四年(1689),丁忧未满,召回任刑部尚书。命治理京师附近蝗灾,因未到现场,被降职为顺天府府尹。不久后升任工部侍郎。三十六年(1771),任工部尚书。入值南书房。三十八年(1773)三月,任《四库全书》馆总裁。同年四月,病重请求回乡,乾隆皇帝不许,并加以挽留。授太子少傅。不久病逝,享年六十一岁,谥“文达”。

庶常,音shù cháng,即庶吉士。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0)》

苎萝村,音zhù luó cūn,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下辖村,中国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家乡。西施,本名施夷光,父母名讳不详,越国句无人(今诸暨县城南浣纱村),以卖柴为生,苎萝村分东西,施夷光居西村,所以称西施。郑旦住东村。郑旦是与西施同被选为进献吴国的八个美人之一,在越教授以礼仪,习以歌舞,用以迷惑吴王夫差。郑旦精通舞技,容貌堪比西施,与西施有“浣纱双姝”之称。也有说法,西施、郑旦是同一人。长期经营诸暨“西施殿”的晚清举人陈蔚文(诸暨人)说:“西施郑旦实为同一人。因西施母姓施,父姓郑,乃施家之赘婿。”(郑逸梅《艺林散叶》)。

阿侬,音ā nóng。意思是古代吴人的自称。“我”,“我们”。相对应的有“嗯侬”(嗯就是你,你的吴语发音有ng和n两种),是古代吴人第二人称“你”的表述。阿侬的本质就是我侬,现在有些吴语地区还在用“我侬”,“你侬”,“其侬”。侬在吴语中就是人的意思,如金华侬,永康侬,侬家。古代侬(人)常用来当人称代词。侬也是人字的读音。《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刘隽》:“间一日,又见向小儿持来门侧,举之,笑语隽曰:‘阿侬已复得壶矣。’言终而隐。”元·顾佐《西湖竹枝词》:“阿侬心似湖水清,愿郎心似湖月明。”

画壁旗亭,音huà bì qí tíng。典故,旗亭画壁。出自唐代文人薛用弱《集异记》中的一则故事。说的是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名声不相上下,某日三人共聚旗亭喝酒,恰遇梨园伶官十数人亦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以观,约定,谁的诗被编曲歌唱最多的,则排名为高。伶官演唱了谁的诗一首,则在壁上画一道。三位歌手唱了三曲,王昌龄画了两道,高适画了一道,王之涣脸上挂不住了,便对他们二人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头片子,所唱不过是‘巴人下里’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诗的话,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待到最漂亮的伶人演唱时,果然唱的是王之涣的作品。王之涣得意至极,三人一起开怀大笑。

蓝桥,音lán qiáo,释义:1、指唐裴航遇仙女云英处,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蓝桥镇蓝溪(蓝桥河)之上。相传唐代秀才裴航与仙女云英曾相会于此桥。唐·裴铏《传奇·裴航》:裴航为唐长庆间秀才,游鄂渚,梦得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宫,何必崎岖上玉清。”买舟还都。后路过蓝桥驿,遇见一织麻老妪,航渴甚求饮,妪呼女子云英捧一瓯水浆饮之,甘如玉液。航见云英姿容绝世,因谓欲娶此女,妪告:“昨有神仙与药一刀圭,须玉杵臼捣之。欲娶云英,须以玉杵臼为聘,为捣药百日乃可。”后裴航终于找到月宫中玉兔用的玉杵臼,娶了云英,夫妻双双入玉峰,成仙而去。2、指唐朝多位诗人题诗的唐代驿站蓝桥驿。位于京兆蓝田县东南五十余里。西北至韩公堆驿二十里。因该驿设在蓝溪桥附近,故名。蓝田驿是交通要津。从此驿东南行五十余里,即至蓝田关。再东行数里,即为京兆府与商州分界的秦岭正脊分水梁。唐代从长安出发,去往东南的文人学士,途径此驿,留下了大量的著名诗篇。白居易在《蓝桥驿见元九》诗中有云:“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其中尤其脍炙人口的是韩愈留下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3、指情人相遇之处。《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从此之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许郎,指乾隆年间京师伶人许云亭。此人倾慕袁枚才学,与之相昵。详见《随园诗话·卷四·四〇》所载。

石螺,音shí luó,中腹足目田螺科环棱螺属软体动物,又名花螺、方斑东风螺、海猪螺、南风螺等。壳呈卵锥形或纺锤形,壳表光滑呈白色,散布着排列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纹。但本条诗话中的石螺并非指此物,而是指螺子黛,也叫螺黛,是原产于波斯的古代妇女画眉的一种材料。因其原料中含有地中海的海螺成分,所以被命名为螺子黛。是一种加工制作而成的黛块,能够成为各种规定形状。这种黛块的颜色高贵典雅,特殊的色彩加上高昂的原材料成本,使其成为宫廷贵妇的高奢品。在隋唐时期,螺子黛是最高档的画眉用品。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深受当时女性的喜爱。到了宋代,螺子黛的使用更加广泛,女子画眉非常普遍,皆以画眉为美。

雪儿,相传隋末李密的爱姬,后泛指歌妓。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雪儿者,李密之爱姬,能歌舞,每见宾客,文章有奇丽入意者,即付雪儿叶音律以歌之。”意思是,隋末李密的爱姬雪儿,善歌,李密每发现宾客中好的诗句,就叫雪儿谱曲歌唱。后泛指歌妓。元·张可久《中吕·春日湖上》曲:“雪儿曲,苏小家,月淡梨纺,醉倚秋千架。”

同心带,音tóng xīn dài,释义:1、指绾有同心结的丝带,唐·杨衡《夷陵郡内叙别》诗:“留念同心带,赠远芙蓉簪。”清·洪楝园《后南柯·招驸》:“同心带看双双共把,管教永享荣华。”2、泛指绾有同心结的带状物。《说郛》卷八十引《谢氏诗源》:“轻云鬒发甚长,每梳头,立于榻上犹拂地,已绾髻,左右馀发,各粗一指,结束作同心带,垂于两肩,以珠翠饰之,谓之流苏髻。”

椽烛,音chuán zhú,意思是如椽之烛。指大烛。宋·苏轼《武昌西山》诗:“岂知白首同夜直,卧看椽烛高花摧。”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饭非四糙冬舂米,不可入口;夜非孙春阳家通宵椽烛,不可开眼。”

鸣珂,音míng kē,释义:1、指显贵者所乘的马以玉为饰。行则作响,因名。南朝·梁·何逊《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隔林望行幰,下阪听鸣珂。”唐·王昌龄《朝来曲》:“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唐·白居易《酬刘和州戏赠》:双蛾解佩啼相送,五马鸣珂笑却回。不似刘郎无景行,长抛春恨在天台。2、指居高位。唐·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诗:“更惭衰朽质,南陌共鸣珂。”明·李东阳《重经西涯》诗之一:“岂谓鸣珂还故里,敢将华发恋微官。”

毗陵,音pí líng,指毗陵县,又作毘陵县。古地名。先秦为延陵邑。秦置延陵乡,西汉改毘陵县,始名。新室王莽改曰毘坛,东汉复曰毘陵。其先属会稽郡,后属吴郡。三国东吴置毘陵典农校尉,理于毘陵县。西晋置毘陵郡,治于毘陵县。西晋末,以毘陵郡封东海王世子司马毘,避讳改称晋陵郡,毘陵县一并改为晋陵县。隋开皇九年(589),废晋陵郡,置常州,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4县。明、清为常州府。雍正四年(1726),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县,史称“八邑名都”。今为江苏省常州市。

程聘三,即程景伊(1712—1780),字聘三,原籍歙县,居江苏武进。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升侍读学士,在上书房行走,教习皇孙。任会试同考官,选人得当,充日讲官;又两任乡试主考官,升兵部侍郎。历任礼部、工部侍郎。三十四年(1769)升工部尚书,先后调任刑部、吏部尚书。三十八年(1773)升任协办大学士,屡充国史、三通、四库馆总裁。四十一年(1776),被削职留用。乾隆帝南巡,命留京处理朝廷事务。四十五年(1780)七月病故,谥文恭。乾隆帝赐挽联:“执笏无惭真宰相,盖棺还是老书生”。程景伊精史牍,工词章,著有《云塘书屋抄荐诗稿》15卷、《文集》20卷、《代言存草》2卷。

黄姑,音huáng gū,指牵牛星。《玉台新咏·歌辞之一》:“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吴兆宜注引《岁时记》:“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唐·元稹《决绝词》之二:“已焉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清·吴伟业《无题》诗之一:“天边恰有黄姑恨,吹入萧郎此夜吟。”

人似隔天河。袁枚于乾隆四年(1739)参加朝考时的应制诗。《随园诗话·卷一·一〇》载:己未,朝考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余欲刻画“想”字,有句云:“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

朝考,音cháo kǎo,清代新科进士取得出身后,由礼部以名册送翰林院掌院学士,奏请皇帝,再试于保和殿,并特派大臣阅卷,称为朝考。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0)》

座主,音zuò zhǔ。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关系称谓,亦称“座师”。早在汉代实行察举制的时候,被举荐者便对荐举他的郡国长官自称“门生”,举荐者则是被举荐者的座主。唐代,是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明、清举人、进士亦用以称其本科主考或总裁官。座主,是唐宋以后刚入仕途举子的重要政治关系与资源。

蒋文恪,即蒋溥(1708—1761),字质甫,号恒轩,江苏常熟人。雍正八年(1730)二甲第一名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大学士蒋廷锡长子。性情宽厚而警敏,善画花卉,深得家传。任职后,精心奉职,勤于政事,是乾隆时期的重臣,亦是蒋派花鸟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乾隆二十六年(1761)四月,病逝于任上。乾隆皇帝亲临祭奠,加赠太子太保,谥曰文恪,入祀贤良祠。

划荻,huà dí,亦作“画荻”。典故。宋代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母郑氏以荻管画地写字,教其读书。见《宋史·欧阳修传》。后以“画荻”为称颂母教之典。宋·刘克庄《挽刘母王宜人》诗:“分灯照邻女,画荻训贤郎。”明·陈汝元《金莲记·昼锦》:“膝下久离,徒切倚门之望;榜中双占,忝成画荻之功。”

含丸,音hán wán。典故,柳母和丸。典出《文史通义》。唐朝柳公绰的夫人韩氏,家法严格整肃。为了儿子们深夜学习有精神,她用苦参、黄连、熊胆研制成粉末,制成药丸,让孩子们含在口中提神。后人以此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紫泥书,音zǐ ní shū。指皇帝的诏书。古人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诏书则用紫泥。后即以指诏书。东汉·卫宏《旧汉仪》:“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剑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布囊,白素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三秦记》云紫泥水在今成州,《舆地志》云汉封诏玺用紫泥,则此水之泥也。”南朝·梁·刘孝威《半渡溪》诗:“制赐文犀节,驿报紫泥书。”唐·白居易《和钱员外禁中夙兴见示》:“坐卷朱里幙,看封紫泥书。”

相关文章

  • 袁枚撰写并亲书的《恭祝丽川中丞大人诗》

    因为硬读《随园诗话》的缘故,对《随园诗话》中涉及的诗文、人物、典故多有浏览。 随园诗话》卷一载:“咏...

  • 明清之际人物Ⅱ陈长卿——刻书家

    1、《随园诗话》记载 2、刘理保《古代刻书家陈长卿小考》 3、释今身《送陈长卿还闽》 1、《随园诗话》记载 陈长卿...

  • 硬读《随园诗话》(65)

    卷二(一五) 泗州选贡毛俟园藻,辛卯秋赴金陵乡试,主试为彭芸楣侍郎。其友罗孝廉恕,彭门下士也。寓书索观近...

  • 硬读“《左氏》:郑伯享赵孟于垂陇,七子赋诗”小记

    硬读“《左氏》:郑伯享赵孟于垂陇,七子赋诗”小记 ——《随园诗话》随读随写(6) 《随园诗话》卷一:《左氏...

  • 随园诗话(1)

    《湖上》湖中的云朵笼罩着岸边的树木,山雨下来像烟雾一样。《过陕》人家都在山腰上挖土成穴而居,车马都从屋上面过往...

  • 徐州竹林寺独臂韦驮菩萨传奇

    ——《随园诗话》随读随写(6) 《随园诗话》:襄勤伯鄂公容安,好吟诗,如有宿悟。《竹林寺》云:“初地相逢人似...

  • 读一条120字的诗话,8个人物5个典故,累!(上)

    《随园诗话》随读随写(7) 《随园诗话》原文:李尚书雍熙学道,散遣歌姬。王西樵责以诗云:“听歌曾入忘忧界,不应忽缚...

  • 《随园诗话》随读随写(1)

    浅析《随园诗话》里的两副菜圃对联 《随园诗话》卷一载: 于耐圃相公,构蔬香阁,种菜数畦,题一联云: ...

  • 随园诗话

    余十二岁,受王交河先生兰生知,入学;十五岁,受李安溪先生清植知,补增;十九岁,受帅兰皋先生念祖知,食饩。感知己之恩...

  • 随园札记•序

    《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 《随园诗话》所论及的,从诗人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园诗话》通注(1·6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tp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