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一篇文章,说到高晓松在北欧生活的体验感受,让我心向往之。
文中说,“在丹麦和瑞典待久了,我越来越感觉得,这两个国家真的很有意思。这里的人不聊金钱,不聊地位,也不聊你读过什么名校。
到了北欧没几天,我居然都不太敢跟人说话了。因为我感觉得自己的内心很丑陃,很粗鄙。我每天琢磨的都是如何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跟人勾心斗角,跟北欧人的境界实在是差太远了。”

且不说当事人对北欧生活是否以偏概全,虽然读者如我也没有去过北欧国家,但其描述的北欧体验,也非空穴来风,我宁愿相信是那样,并且心向往之。
在我近乎模糊地对外国人的了解,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ta们的思想和言行方式是和国人不一样的。文化基因环境传承是不同的。当然,这里也仅限于我身处狭窄范围内的人众而言。毕竟,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人事,离我的生活很远。
与人家相比,我们见面在一起聊的多是工作,金钱,物质,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地位,现实的不同。国人善于搞人际关系,活在你争我斗,你比我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俗之中。
比如见身边朋友都有车了,自己也想有一台。别人家的孩子在学拉丁,钢琴,也不甘示弱,跟着学画画,或小提琴。
开宝马的受到重视艳羡,连他自己也露出气宇轩昂天下独尊的凌然气派。具体表现,有人言辞献媚。随意停车,无论是否妨碍公共他人利益,如自家的后花园。
国人的世俗势利,可见一斑。人人都是聪明人。如说实话“皇帝没有穿衣啊”般的孩子,现实中是难得一遇了。大家明哲保身,利害分明。这个利是利己,这个害是对自己有害。
也难怪,国人到了北欧会觉得自己内心丑陋粗鄙(没有针对特指)。如若还能如当事人高晓松有这般自我省悟,倒也欣然。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国人都能去北欧“教益”感受一番。外国的事,如别人家的事,自己还是自己,我行我素。仍以旧面目混迹忙碌在社会各个阶层之中。
与“北欧人不攀比,不讲排场。只关注当下,用极简的生活理念享受着美好的当下”相比,简直是一个在城市喧嚣,一个在乡村宁静,怡然自乐。
或许,北欧国家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我等穷人难以想象的高端。经济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言行气质。人文地理环境也千差万别。所谓桔生南为橘,生北则为枳。差别一定是存在的。
“在北欧,你穿国际大牌或者穿普通品牌,他们都不会有羡慕,或者鄙视的目光。他们只会关心自己今天穿得舒适与否。”这点让我颇得认识。我们很在意个人的形象,穿衣打扮是因为在乎别人的评论。而自己是否舒适,反而被忽略了。
从今往后,只要自己觉得舒适就好了,遵从肌肤和内心。“不论贵贱,但求合适,符合自己的气质,凸现自我个性。是发自内心真正喜欢,合适并且需要的东西。”不需要,不实用,不必要的不买。做真正的自己,感受心灵的回归。如果人人都做好自己,从内而外,重于关注自己,不算计他人,呈现出一种和谐自由的社会氛围,这样不是很好吗?
实际上,生活终是自己的。日本作家日野原重明<活好>书中这样写道:“活出真实的自己。第一不在于身外之物,第二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第三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差别关键在于思想观念的不同。比如,在我们周围,很少见到男人带孩子的,带养孩子都是妈妈奶奶外婆居多。在北欧,有“拿铁咖啡爸爸”,男人们约伴遛娃。想来也并不让人感到违和。
在这种对比之中,再来看看我们自己的生活,终日忙碌,不知所以,勾心斗角,蝇营狗苟,一地狼藉。不禁要问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生活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我们穿衣是为了好看,还是为了自己保暖舒适?我们学习,是为了金钱还是为了充实自己的思想服务于生活?我们所做的,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想,我们的言行思想是不是与内心愿望偏移了?而连自己都没有觉察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