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本书,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它整体表达的思想就是我们要对我们身边的东西做出清理。
它的中心观点也即:断舍离。
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断等于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等于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等于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发现家里总是充斥着许多无用的垃圾,比如说已经坏掉的雨伞,明明已经没有用了,奶奶却还是留着用来替换下一把伞损坏的支柱;随着年纪增长,小时候的衣服、鞋、玩具等,小巧的尺寸告诫着真的已经完全穿不下,放在衣柜里也只是碍地方,奶奶却也仍固执的要留下。
因此,家里的垃圾越堆越多,房子也变得暗沉起来,那衣柜顶上重重叠叠的厚重棉被,真的是教人看了就要喘不过气来,直把人逼得吐血。
可是伞坏的事情,发生的几率又有多大呢?任何一个只要掌握了正确使用方法的人,在一年半载里面,伞应该不是那种易耗品才是。
每次姑姑们来家里,帮忙收拾东西的时候,奶奶总是能在一堆淘汰的废品里再那么“精挑细选”几件“像模像样”的“好物”,再次把它们留下来。姑姑们当时总是气的跳脚,大骂道:“跟个垃圾婆一样,要这些东西干什么!”但是奶奶就是固执己见,仍是把东西强硬的留下,尽管真的一点用都没有。
不管是多是少,我们身边总会有着这么些人,或许是你的家人,又或者是朋友,亦或者同学同事,更甚者那个人,就是自己。
那么断舍离看起来不就是整理嘛?
其实并不,它们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在独居的母亲家的冰箱里发现了一管特大号的商务用蛋黄酱,这真让我吓了一大跳。那管蛋黄酱实在是太大了,怎么想都觉得我母亲根本吃不完,而且还过了保质期,颜色都变黄了。问她:“为什么要买这么大一管啊?”她只回了一句话:“因为便宜。”我猜也是这么一回事。这种大号蛋黄酱原本要500日元,结果打折只卖350日元,而母亲经常买的那种她自己能吃完的普通大小的蛋黄酱要卖300日元,这种300日元的蛋黄酱不打折,还是原价。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会觉得大号蛋黄酱“便宜了15块”,买这个自己就捡了大便宜了,而根本不会比较300日元和350日元的差异。要是买300日元的普通款,可是一分钱的便宜都捞不到,这是显而易见的。可结果就是这种大号的根本就吃不完,白白损失了50日元。我们总是不知不觉中就一头扎进商家的陷阱,做出这种看着是占便宜其实是吃亏的傻事。
这个例子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其实我们也曾做过类似这样的傻事。其中最常见的也就是超市的大促销:买两包薯片赠一瓶饮料——吸引的是学生;洗衣液买三赠一——吸引的是家庭主妇。
其实我们静下来仔细想想,有的东西真的需要这么多吗?比如我们本来只是要去买一包薯片,然而看到这样的促销广告,也忍不住会想,反正我下次吃薯片还是会来买的,不如趁这次机会,买两包吧还能获赠个饮料什么的,但事实是,你估计今天回去就会把薯片吃完,没有下次的,我们有时候真的想的太多了。
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最显而易见的结局就是肥胖,在这样的过程中很容易养成放纵自己的心理,导致我们承受了过多的我们本不该承受的“附加罪”。
再者,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像我就很喜欢买文具,我会一下子买很多,但是买了好看的又舍不得用,只是放在那里收藏着,这个例子其实书中也有类似的案例。
有人送给你一套名牌杯子,你因为由于害怕使用不当将它打碎,还是继续使用着你那个超市赠品的杯子,其实这是潜意识在告诉你,你认为自己配不上那个杯子,你没达到那个水准,你的真实想法,通过杯子反映了出来。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
一旦开始使用那只杯子,自己就会和那件东西逐渐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
丢掉不要后悔
当你果断的丢弃了很久不用的东西,但某次又需要它的时候,你也许会懊恼:“要是上次没有丢掉就好了。”
然而这种想法被指出——在五次里,只有一次会因为没东西用而困扰。那么有人会说,要是不丢掉就根本不会有这种烦恼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但是对待每件物品都保持着这样的想法,可想而知,你百分之八十用不上的物品会占据你多大的视线空间,说严重点,也许会是心灵空间。
所以说,东西丢了就是丢了,不要因为一时的缺失而后悔当初的决定。
断舍离掉你身边那些百分之八十都不会用到的物品吧,这不只是解放你的视线以及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你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轻松愉快心情。
清空废物,放空自己,为心灵卸下沉重的负担吧。
德国诗人、哲学家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下面是一些我所摘抄的语录,与你们分享:
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虽然用不着,但也丢不掉;某样东西,总觉着迟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场,但那一天直到今天还是没到来;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毫无用处,但就是一直放在那不想扔,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关系轴或时间轴错位的产物,即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些东西时,我们把轴线错位在了物品与他人、不确定的未来和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上。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来吧”这种想法,就是拿物品当主角。
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些都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镜子,它所照出来的是那个你想当作不存在、不愿意承认的自己。正是因为要直面这样的自己,所以面对物品,从繁杂冗余的物品中解脱出来才需要足够大的勇气,而且过程有可能会很痛苦。
不过,把东西送给朋友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用“给你”这个词,因为“给你,这是高高在上地俯视别人,甚至听起来像是在盛气凌人地说:“我不要了,你想要这个吧?”应该要这么说:“这东西在我这里没办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爱惜地使用它的,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它呢?”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一一是为断。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一一是为舍。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一一是为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