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149581/cdee82832084ab22.jpg)
——《寻找梅西式灵感》
摘录:
1.做任何事情到了较高境界,讲究的就是悟性。
2.教师拥有了语文教学的良好感觉,便可化腐朽为神奇,什么样的课堂都能奏出精彩语文教学的感觉?包括教感和课感。
3.细读文本,找寻语文教学的灵魂,就能成就简约而丰富的语文课堂。所以,钻研,汲取,这是悟性的基础。
4.心里有个境界,教学有个方向,我们的出发才有意义。
感受:
肖培东说:“这个世界有些人注定为某项事业而生。”在我的心中,他,注定为语文而生。
他的任何一篇文章,一个字,一个标点,一句话都无声的向人们传递出两个字“语文!”从教二十几年,从没见过这么语文的语文老师。肖培东,当之无愧的语文大咖。
生活中,我一直都很有自知之明。也常常对学生说,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我现在获得的一切,其实都来自于我的勤奋。所以,我能完成学校布置的所有任务,但却成为不了一名名师。我能带着普通班的孩子努力学习,却永远教不了学优生。我能坚持五百天日更,却写不出几篇有内涵的佳作。有时,想想也有委屈。看了肖特的这篇文章,我释然了。原来,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源于我只是一个勤奋者,但却不是天才。那么,我就与生活和解吧!
在教语文的过程中,曾经也走过很多弯路。慢慢的,碰的壁多了,自己也就开始了蜗行摸索。近几年,越来越深的感受到,要想教好一篇文章,上好一节课,读文本的功力一定要深。却如肖特的话:“细读文本,找寻语文教学的灵感,就能成就简约而丰富的语文课堂。”
这两天,在领着学生学习杜甫的《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篇文章,其实已经教过很多次了。然而在这几天的课堂上,我再次与学生一起学习时,才忽然发现,自己以往的教学是那样的浅薄。
以往在学习这两首诗时,《石壕吏》就只会引导学生分析杜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就只不断强调杜甫的“忧国忧民”。而对《石壕吏》中,杜甫的矛盾,他对老妇人的同情中的赞赏,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对叛军的憎恶,对吏的含蓄都没能引导学生读出来。同时,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推己及人”其实只及到“寒士”的时代性,也没能让学生品出来。这一切,都只源于我的文本钻研不够,汲取不到位。没有了悟性的基础,教学也就只能浅尝辄止罢了。
好在,近两年,自己已能对自己的教学有所反思,也在努力追赶。心里的境界虽不够阔达,但已从无到有。方向,自然也就有了轮廓。语文教学中,我没有“梅西式的灵感”,也距离肖培东的世界太过遥远。但,我已启程。所以,虽没有天才的悟性,但我会让自己将勤奋进行到底。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49581/96920bbf6b40405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