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决定了我的语文课》
摘录:
1.对于教参,我们本该从“参”的角度去使用,去发挥,可是我们总是错误地把教参当成唯一的教具。
2.我能从前辈的气息中扑捉到他们对生活,对孩子,对教育,对语文的爱,那种融生命、语文和教育与一体的爱,进而感受到他们的睿智和深厚。
3.生动的校园里,语文不能只是国旗下的讲话,也不应该形式化为一尊肃穆的圣人雕像。
4.分数至上的背景下,原文就是一堆用来比较的数字,就是练习就是答案就是背诵如此而已。
5.但是什么决定我的语文?我希望是孩子的眼睛,是文章的思想,是文字的魅力,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精神诉求,是我们的灵魂体验,是我们的语文梦想……那里有种植,有浇灌,有萌芽,有盛开。
感受:
是什么决定了我的语文课?最初进入语文教学这个行当的时候,我没想过这个问题。在语文教学这个领域当中起起伏伏了20年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直到我年过不惑,有一天,当我发现语文越来越紧地桎梏在一个个冰冷的数字里,无法解脱时,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是什么决定我的语文教学?最初,应该也是教参。每天的语文课,确确实实是以教参为我教学的全部依赖。上课时,从不敢轻易逾越教参一步。在网络还未普及时,教参,真的是我唯一的教具。那是课堂上的我,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知识点的搬运工而已。每次看到学生试卷上红艳艳的分数是,常常还会沾沾自喜。
后来,当我的教学成绩与我的收入直接挂钩时,决定我语文课的就是学校。我会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学模式去上课、辅导、批改、分析。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思想有没有被启迪,心灵有没有被唤醒,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试卷上的分数有没有达到学校规定的各级各类达标线。达标了,我的口袋就会有厚度;不达标,我的囊中就会更加羞涩。
我就在这样的怪圈中,一直忙忙碌碌着。忙着忙着,我就发现,我的学生目光越来越呆滞,思想越来越僵硬,表达越来越粗暴。于是,我怕了。
之后,就开始思索,语文课究竟应该是什么,我的语文课应该由什么来决定。这时,我把目光对准了各级专家。董一菲的诗意语文,王君的青春语文,田玲的灵动语文,当然还有肖培东的浅浅的语文。看他们的课堂实录,读他们的教学思考,学他们的教学理念……终于,我的语文课上,“中考”二字出现的频率低了很多。
我想让我的学生,在语文课上有一双最明亮的眼睛,有一口最流畅的表达,有一个最有趣的灵魂。
肖培东在本文中还谈到各种时尚的教学模式,这一方面,我的层次还不足以达到思考。现在的我,大多数时间,是在“启迪思想,唤醒心灵”和“达标分数”之间纠结。每当我在考试、反思这样的时刻,我就会对自己当前的很多做法产生迷茫。可一旦到我进入教室,我又会常常忘却那些失血的干枯的数字。
所以,决定我的语文课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呢?我还在苦苦挣扎,亦在上下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