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论语·为政》中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团结周围的人而不拉帮结派,小人喜欢拉帮结派而不一定真正团结。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很有感慨。原来知道的与此相通的理念被孔子用这么简洁的“周”和“比”总结表达出来,孔子太伟大了。
后来又读到《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矜持自重而不争执,和睦群众而不勾结。
郑玄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君子与人共处,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不与人共处。
“周”是在有完整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形成的团结,大家的关系是平等的,大家相处融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大家表现出来的团结与和谐,不会违背每个人的独立意志,这是周的本意。
而“比”则刚好相反,他们因为依附而失衡。这些人通常缺乏独立的意志,总是我拉着你,你拽着我,必须扎堆,让别人的意见成为自己的意见,让别人的观点成为自己的观点,甚至为了拉帮结派而违背原则和立场,相互纠缠不清,勾结在一起。
孔子提醒得真好,把团结跟勾结相比较,提醒人们要周而不比。告诉我们,人要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互相尊重,就是团结;而不要“比而不周”,拉拉扯扯,硬要勾结在一起。
电影《投名状》中的兄弟关系就是非常典型的比而不周。三兄弟间彼此缺乏信任,靠逼迫对方杀人就能结盟,因为手里握着对方杀人的把柄,才在一起干大事,这就是小人的做法,到最后所谓的兄弟互相残杀,这就是小人的结局。

常言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是天性使然。一个人在社会上既是独立个体,又非独立个体,从生存角度出发,少不了人际交往。
和他人交往,以什么理念去交往,各有不同。以群而分的人堆中,有三观正确、周而不比的人,他们交谈聊天,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提高,心情舒畅。互帮互助,互相尊重,有着一致的崇高目标,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并且还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古代官本位体制下的朋党之争,是典型的社会痼疾,是“比而不周”之群的范例。《晋书·郤诜传》:“动则争竞,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誷,诬誷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成为封建帝王最头痛之事。
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自己是什么素质的人,社交圈中基本就是什么素质的人,不会有太多偏离。和舒服的人在一起,和能够共同成长的人在一起,与人团结而非“勾结”,周而不比,这才是正确的理念和人生追求的方向。

22年度写作营第151篇,983字,累计195429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