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日更第492天。《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是《全脑教养法》的作者丹尼尔·西格尔的全新力著,读后使我受益匪浅,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编写8篇文章,把书中的精华和自己受到的启发进行分享。
构建平衡力,需要练习身体语言(策略3)
设计一个固定的动作,家长和孩子约定好,当孩子遇到情绪问题时,就做这个动作。它就像心理上的一个开关键,当情绪上来的时候,给它按个暂停。比如,家长可以教给孩子这样:一只手放在胸口,另外一只手放到腹部,这样平静地呼、吸、呼、吸。
实体书从生理学理论上来讲,让身体构成一个闭环,然后去构成联结。其实从心理上来讲,它也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给孩子形成一个心理暗示层面的开关。当他认为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做出这个动作,就等于打开了心理上的开关。一旦他做出了这个动作,就能够很好地或者快速地帮助他回到绿色的主航道。从小帮助孩子练习这种方式,会很有效。
敲黑板:一定在孩子处在主航道的时候,处在稳定、平静状态时,去教给他这些,这时候教育才有作用。
02 构建复原力:应对挑战
有一个叫萌萌的小朋友去上学,到学校发现,自己没带午餐。
“妈妈准备好的午餐自己没带。怎么办?中午别人都有饭吃,我没有饭吃。他们给我,我是吃还是不吃?下午我肚子饿的时候会听不进去课,我今天听不进去课,过几天就要考试了,我这考试怎么办?考试不好,我这个寒假就完蛋了。”
她脑子里构建出了一系列严重的连锁反应,所以她越来越焦虑。最后,萌萌没办法,因为没带午餐,自己躲到厕所里去了。被老师发现的时候,才知道这一切原来只是因为她没有带午餐。
这件事说明萌萌应对变化的能力比较差。
当孩子面对压力,面对变化,或者面对刺激情绪波动的外界信号的时候,孩子的表现其实能够告诉你很多事:他是沮丧?是郁闷?是激动?是兴奋?是亢奋?是反抗?
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而他不同的表现其实是在告诉你,他需要什么样的训练。
如果面对外界的刺激,孩子选择的是逃避,那家长就应该知道,孩子需要的是正视困难、勇敢挑战的能力;如果孩子面对问题,要跟对方拼了,不顾一切,说明孩子需要的是忍耐、理解、宽容的能力。
我们要通过孩子的这些表现来解读,通过这些解读,我们就能够知道孩子最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萌萌将要在全班师生面前演讲,她觉得太可怕了,她从来没有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过话。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那有什么可怕的。”
还有很多做培训的老师,告诉孩子们:“没关系,别紧张,你就当他们是萝卜白菜。”
这不是开玩笑吗?说他们是萝卜白菜,孩子真能当他们是萝卜白菜?孩子做不到。
其实,这种方法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而我们应该做的是,跟孩子说:“没关系,我会帮你一起来进行练习。你先在爸爸妈妈面前讲一下,回头讲很好,那我们再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请来,我们去给他们讲一下。然后实在不行,我们再去找更多的人。”要一步一步地陪着孩子去度过这个调整的过程。
只要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他对家长无条件的信任:不管什么情况,爸爸妈妈都不会抛下他独自面对难题。他只要心里有这个定海神针,就能每天表现得更好一点。
很多家长在这儿会有一个疑惑:有的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推一把,有的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拉一把。什么意思呢?
有的孩子不敢、胆怯,这个时候家长得鼓励他一下、刺激他一下。有的孩子是太过勇敢了,太不计后果了,这个时候你要帮他收一下,控制他一下。
那我们怎么把握这个分寸呢?
22年度年度写作营第98篇,1319字,累计132457字。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