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儿子幼儿园家长群,看到有个妈妈求助:女儿这段时间经常啃指甲,只要闲下来手就一直放在嘴边咬,指甲四周都啃出血了,有没有什么办法?
我下意识低头看了下自己的指甲,我也曾把它啃得“血肉模糊”,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彻底戒掉,无聊或情绪焦虑时还是会不受控制地把好不容易留长一点的指甲咬掉。所以我从来不敢让别人看我的手,看到别人涂漂亮的指甲油也只有羡慕的份。
我的手,很丑记得我开始啃指甲是在四五岁的时候,从此以后指甲一直都是光秃秃的,严重的时候曾经啃到流血化脓,去医院把脓血吸出来,不敢继续啃了,又开始咬食指的指节处。
之前一直把它当成个坏习惯,想尽办法去克服,后来学了一些育儿和心理方面的知识,才意识到,这可能跟我童年的一段经历有关。
很小的时候,爸爸带着我和妈妈在外地工作,我幼儿园小班和中班都是在那边上的,后来爸爸工作调动,去了另一个地方,幼儿园也转到了别的学校,年纪小,性格又内向,没有新朋友,很长时间不适应,还记得有一次尿急,不敢告诉老师,最后尿了裤子,被小朋友笑,为此好几天不想去学校。
爱啃指甲的情况也是在那时候出现的,很可能就是陌生的环境和人群让我产生了焦虑。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Dr.Lori Woodring指出,孩子的安全感,往往跟固定的东西有关联。
一旦需要适应新的变化,会给孩子们带来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不仅表现在情绪和心理上,有时还会表现在孩子的行为和生理健康上面。
所以,孩子的“小毛病”,表面上看是行为习惯不佳,背后却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孩子会养成一些特殊的习惯,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
分析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
一、内心焦虑感的外化
很多父母都觉得,焦虑是一种只有成年人才有的情绪。大错特错,孩子虽然不谙世事,但同样会面临焦虑情绪的侵袭。当孩子内在有太多情绪,却不知道怎么办时,就会用一种生理的方法,或者说伤害自己的方法,包括:啃指甲、拔头发、撞墙壁等,通过有点痛的方式让内在的情绪释放出来,心理学上叫做:生理反馈法。
那导致孩子焦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①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身上受到父母的影响最大。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标准成长,实际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孩子会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让父母失望或者生气,万一没有达到预期,就会形成焦虑。
郑棋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爸爸妈妈对她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妈妈就告诉她:“英语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把英语学好!”,还特地为她报了培训班,如果有一次考试考不好,就会遭到妈妈的批评。
慢慢的,妈妈发现孩子在家再也不开口说英语,而且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揪头发,把额头上边一小片的头发都揪掉了。妈妈带她去看医生,她告诉医生说: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什么也做不好、没人喜欢的“丑小鸭”。她开始怕上学,尤其在英语学习上,爸爸妈妈的要求似乎永远也达不到,每当想到这些就控制不住要去拔头发。
父母过高的期望和要求,让孩子内心压力无法释放,不知不觉就用拔头发来发泄和抗议。
如果夫妻感情不和,经常争吵,扭曲的夫妻关系下,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在安全感不足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焦虑。
晓蓉的父母经常当着她的面吵架,一开始晓蓉很害怕,会躲起来哭,后来爸妈一吵架,她就会倒在地上全身抽动,甚至遇到其他让她害怕的事情也会抽动不止。
这一状况吓坏了爸妈,带她去医院,通过医生的询问和分析,爸妈才了解到,孩子看见最爱的两个人居然脸红耳赤、谩骂甚至大打出手,肯定会恐惧害怕,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会冲击他内心,害怕恐惧,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恐惧。
②周围环境的变化。
换了新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群,孩子会觉得没有像之前简单、容易、舒服,就会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感到慌乱和无措。
在上小学前,东东一直都跟爷爷奶奶生活,今年才被爸妈接到身边。回来后,东东妈妈发现孩子有个毛病,没事就喜欢咬东西。在家睡觉时,喜欢咬被角;去了学校没有被角,就喜欢咬衣服。
虽然逮住一次批评一次,可孩子就是不长记性。最后通过心理医生的面谈,才发现,孩子不仅焦虑、情绪低落,而且还低自尊。
因为从小父母陪伴少,孩子安全感不足,且回避人际;回到父母身边后,新环境的不适,让孩子内心情绪无法纾解,不知不觉就用咬东西来自我排解、转移注意力。
③孩子感到无聊,需要寻求外界刺激
5岁以内的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集中专注时间一般也会相应延长,但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跟得上节奏。
如果被强制要求集中过长时间的注意力,有些孩子就会感觉无聊,不自觉地开始做一些小动作来进行消遣,获得刺激。
这种最典型的的情况,就是津津有味地吃手指。还有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会在上课的时候咬笔头、咬嘴唇。
其实判断孩子是不是无聊,也很简单。
观察一下孩子的眼神,是充满活力,还是发呆无神,通常当孩子兴趣缺缺、疲乏无力地坐在那里的时候,就是他感觉极度无聊,需要转移注意力的时候了。
发现孩子有不好的习惯,爸妈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制止。
但是,如果仅仅依靠粗暴的手段强行制止,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发现孩子有特殊小动作的时候,就拿啃指甲来说,偶尔焦虑啃指甲释放一下压力,也不必太紧张。啃指甲作为焦虑化解的方式之一,如果不太严重,偶尔有这种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他一直有这种的行为说明他内外的焦虑感没有释放,所以有必要找到焦虑的来源而去消除它。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现在已经过度焦虑了,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根源,对症下药。回顾一下孩子是从什么阶段开始有了这些变化,分析造成变化的原因。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过:孩子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换而言之,孩子表现出来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在用自己的行为方式,向父母传达信号,表达不满和愤怒。
父母对孩子关注太少,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或是唠叨过度,言语粗暴,都是引起孩子心理变化的根源。
这时候要先去处理情绪,引导孩子把心理的焦虑释放出来,小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说出、写出或者画出来心里的感受,任何表达的方法都可以。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带他去户外运动,跑步、打球、竞技比赛都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把内心的压抑释放出来。
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无限的爱和安全感,多多抱抱他,给他足够肯定和鼓励,孩子安心了,就不需要再通过啃咬来获取慰藉,一个拥有健康好习惯的孩子,一定是得到父母足够关爱的孩子。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教养》一书里写到:
每个人都能成为父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这一职位。我们总是能发现孩子的诸多问题,却很少认识到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源自父母。家庭教育不是要教育孩子,而是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爸爸妈妈们,请好好爱那个有“小毛病”的孩子吧,因为,你给他足够的温暖和尊重,他也会还你自信和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