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人生感悟ABC》
海归李茗:出国、回国,都是顺势而为

海归李茗:出国、回国,都是顺势而为

作者: 汽车志汇怡雪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14:32 被阅读30次

    时势造英雄,无论是风云人物还是普通大众,顺势而为,往往能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乔布斯,马斯克,马云,李彦宏,马化腾等大神都是顺应潮流,因势而成的典范。

    海归李茗先生也是如此,国家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中国经济腾飞时回国工作,每一步都踏在了潮流的节拍上,每段经历都带着时代的烙印,虽然过程不易,却精彩纷呈,丰厚饱满。

    海归李茗:出国、回国,都是顺势而为

    01

    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没有微博、微信、播客、抖音等新媒体,国外与国内的交流不如现今这么直接方便。

    李茗自1990年出国以后,还没有回国过。华人朋友们组织了一个俱乐部,每过一段时间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谈论一些和中国有关的话题,有谁回国了就会邀请他来讲述国内的情况。

    有位做IT的仁兄讲了自己回国后遇到的事情,深深的触动了李茗。

    这位仁兄之前在加州做IT,回国后,他为中国电信做了一个手机通信的软件系统,即一只手机发出来的短信通过这个软件系统传送到另一只手机上。因中国电信对每条收费仅一毛钱的短信软件不感兴趣,就承包给了他们去做。

    那一年发短信突然时兴起来,人们在各种生日、节日等时候都会相互发条短信祝贺,最夸张的是用短信拜年,从年三十到大年初一,共发出了七亿条短信,一毛钱一条,当天的营业收入就为7000万。

    流量为王啊,规模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爆发力是无敌的。

    这让人联想到下一个爆发点会不会是汽车呢?当时汽车在中国年销售量不足200万台,还没有美国最小一家汽车公司的年产量高。

    眼看风起了,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可是,要做出回国的决定谈何容易。

    02

    当初出国太难了,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了呢?

    李茗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长沙一家部属设计院工作,他第一次与国外接触是项目组从日本进口了一台风机,这是日本一家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一家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达到国际水平,出口到世界各地,那么,这个国家的工业已经进入现代化了,这是李茗最初对现代化的认知。

    随着改革的深入,设计院也开始实施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经营,业绩与经济效益挂钩,自负盈亏。经营模式的改变无形中给一些没有背景,出生不好的人创造了平等竞争的机会,李茗也有了出头之日,有机会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设计工作,挑起了大梁。

    那是改革开放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年代,李茗与外商的接触开始多了起来,在中国第一家合资的五星级酒店——长城饭店,他看见有门童开门,里面的人都彬彬有礼,与之前出差住招待所,门口坐一老大爷,扯着嗓门喊:“赶快打点热水,晚上没水”的情形,形成了巨大反差。

    那时候外资企业初入中国,办公室租在酒店的房间,里面的香港人,台湾人说话的腔调与国人不一样,洋里洋气的,中国人不会说英文,很少能进得去。

    第一家中美合资企业在上海。上海人精明务实,能够做的生意,都会尽量促成。李茗去拜访这家企业时,他们说美国总统里根要来公司访问,将举行一个酒会,问他是否愿意参加。

    一个高大上的美国总统一下感觉变得好近。之前接触的日本人和后来认识的美国工程师,他们的做事风格、成长环境和工作机会,对李茗的触动很大,让他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时代的变革总会伴随着人们的思想动荡,而对外开放让国人通过这扇打开的大门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对现实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期盼让李茗决定去国外发展。

    03

    李茗做出这个决定,与他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他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母亲教过一个学生叫李谷一,父亲有个师兄叫袁隆平。父母经历曲折,在文革中均受到过不公平的待遇,都不算平庸之辈。在那种环境下,家里的孩子没有其它出路,唯一的可能就是考上大学。

    李茗没有让父母失望,1979年,他被昆明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专业录取,成了一名大学生。

    一介书生李茗,去国外只有一条路,自费留学。

    这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没有毅力和运气完全不可能实现,这也是为什么那时出国的人寥寥无几的主要原因。

    出国有三难:

    1. 托福考试,考一次35美元,黑市汇率大约1:10,3500元人民币相当于半年多的薪水;

    2. 找奖学金,就像中彩票一样低的概率;找担保人,没有认识的海外亲戚朋友,几乎不可能;

    3. 办护照,层层审批,任何一个部门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把你的全部努力给废了。

    当李茗历尽周折,终于拿到签证时,内心五味杂存,而立之年的他已结婚生子,却要奔赴异国家乡,一切重头再来,究竟为了什么?

    李茗是从香港转机去美国的,途中遇见了三个去美国留学,一个去日本陪读的中国学生,每个人都在讲自己走过的道路有多难,签证有多难。跨出国门这一步真的有如登天梯一样的艰难……

    火车从罗湖桥叮当叮当叮当的开往香港,看着窗外山坡上的铁丝网渐渐远去,李茗感慨万千,这次真的是离开了,还会回来吗?

    当下惆怅,未来可期。

    04

    1990年,李茗赴美国Michigan州立大学电机工程系读硕士,三年后硕士毕业,他拿到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offer,开始做了一名软件开发工程师,五年后跳槽到福特伟世通任工程经理,一年后去了美国摩托罗拉担任高级经理和技术专家。

    众所周知摩托罗拉是一家做手机的公司,当时它也是全世界最好的高科技公司之一,最早的车联网系统(Telematics)就出自摩托罗拉,当初他们与福特合作,先开发出一个雏形,随后在通用汽车量产。

    因为战略失误,曾经发射过通信卫星,将手机信号覆盖全球的摩托罗拉最终没能逃脱自己的宿命,被时代所淘汰。正如张泉灵所说,时代抛弃你,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李茗在美国按部就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拿学位、找工作、办身份买房子、安顿女儿读书……平淡舒适,波澜不惊。

    从2003年开始,以奇瑞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公司开始赴美国招聘人才,尽管他们的技术和规模在美国人看来还很幼稚,但胜在态度真挚,诚意足够。

    因为受IT仁兄的启发,十几年没回来过的李茗,也应邀回国考察。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美国的汽车组装线老旧昏暗,工人们普遍懒懒散散暮气沉沉,而国内汽车公司的生产线全是新的,厂房高大明亮,年轻的工人们朝气蓬勃,稚嫩的工程师们信心十足,令人振奋。

    当时奇瑞生产的QQ每辆卖5000美金,开一圈下来感觉还不错,像模像样,实实在在的一辆轿车,中国确实有自己独特的东西。

    05

    回还是不回?李茗跟自己斗争了很久,在摩托罗拉做技术专家,工作收入都不错,与家人在一起平静幸福,自己到底想改变什么?

    人生如果太平淡,是不是很没意思?如果十年、二十年的生活都一成不变,会不会太过单调?他翻来覆去的思考,就是得不出答案。

    这时,有个朋友对他说,“人有很多机遇,那些幸运的人不是他们有多幸运,而是他们能抓机遇,摆在大家面前的机会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人没抓住罢了。”

    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是每天通过新闻旁观还是投入其中,得看自己如何选择。人在机遇和挑战中方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万一不能闯出一片天地,至少尝试过了,不会后悔。

    李茗自己下决心还不行,家里人得同意。在美国的华人,很少有太太支持先生回国工作的,美国的生活安逸宁静,太太们不愿意折腾。

    李茗让太太给他三年时间,做不好就回去。太太明白,如果不同意,他会抱怨,会一直不快乐,不如放他去试一下。

    当时李茗的父母都在美国,他正在帮助父母申请美国公民的身份,要回国只能停止办理,对此,父母也有些不开心,不过父母的工作好做,他们终究是理解儿子的。

    诸事安排妥当,李茗信心满满的回国,赴奇瑞担任汽车研究院副院长。他的未来将会怎样呢?

    06

    当飞机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时,已经晚上十点了,司机接到李茗却要连夜赶回芜湖,他说公司派车时就是这样规定的。浦东离芜湖有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半夜三更的开车也不安全,李茗坐了十八个小时的飞机,晕头转向的,继续坐车也很痛苦,这种安排太不人性化了,住一晚再走不行吗?

    李茗到达芜湖后,公司给安排了一个新公寓,里面家具电器齐全,但是有数月没有打扫过了,很脏。李茗在公寓门口找到一个小超市,买了打扫清洁的拖把,抹布之类用具,他提着那些东西往回走的时候,看到有人把脏水倒在他面前的地上,形成了一滩浅泥塘。这种生活环境与美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感到一阵惆怅。

    第二天上班,李茗走进办公室,办公桌、电脑、办公用品都已经准备齐全,这在美国一周弄好算不错的,他的心情开始变得愉悦起来,终于可以好好干一场了。

    可是真正进入到项目中,才发现问题比想象的严重得多,做研发的员工大部分是才工作一两年的工程师,没有研发技能,没有实际经验,对自主研发基本上没什么概念。

    在自主研发企业,最核心的技术是要有一套完整的研发流程,否则就不会有章法和规矩,建立研发流程是奇瑞的当务之急。为此,海归和本土员工之间的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我们没有这些,几款车不都造出来了,不都卖得挺好,为什么非得按照这个东西来做,你们这些喝洋墨水的人,就是事多。”

    07

    作为国内自主创新的领先企业,奇瑞受到科技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被立为自主创新的旗帜。从此,国家下拔的开发经费源源不断的输入进来,钱多好办事,几十个平台可以同时开发,牛气冲天。

    紧接着,各级领导纷纷来奇瑞公司视察,大干快上,五年赶上通用,八年超过福特……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浮躁膨胀,像大跃进一样的喊口号,无非是仿造了几辆车而已,至于吗?

    有领导去看了法兰克福车展,回来后改变了战略,学日韩的苦干加拼命的精神,才有未来,学欧美的教条主义,只能是死路一条;全面的正向开发,周期太长,不能满足迅速扩张的战略思路;精品战略咱们先放一放,等将来有了规模再干。

    十几个项目,一千多人,大多数还是仅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嫩毛头,如果按美国的开发流程,一个车型的人数都不够。有人出了一个馊主意,把一个院分拆几个院,可是再怎么分也只有这么多人,分身乏术。

    不按标准流程和章法稳步推进,急功近利,李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理念不一致,做事方法不同,海归融合成了很大的问题。道不同不与为谋,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离开是必然。

    一个企业如果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再有梦想,也没有未来。

    多年后,奇瑞挂牌出售股份,时代枭雄终于没落,一声叹息。

    08

    上汽开始组建自主品牌团队,邀请李茗加盟,他刚从一家国内公司出来,再去一家本土企业,难免心有余悸,只与上汽签了个试用合同。

    或许,外企的文化氛围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在试用期满后,李茗选择去了中美合资企业德尔福。

    2007年,李茗进入德尔福时,他所在事业部的营业额只有300多万美金,研发团队还不到300人,截止去年底,他领导的整个亚太区研发团队有2500多人,有五个研发中心,事业部的销售收入30多亿美金。

    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类似德尔福这类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飞速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平均每一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至少向外资零部件企业贡献1000元左右的利润,仅去年中国市场汽车销量就为2376万辆,他们才是真正的赢家啊!

    在德尔福,李茗如鱼得水,即使遇到再难的问题,他也能游刃有余地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李茗与团队一起,建立了研发体系,培养了大量人才,支持了业务发展。他所组建的电子电气团队已经发展成国内绝对领先的团队,其混合动力高压系统也拥有国内最好的技术。

    无论国内的哪家汽车企业,只要建立电子电气架构,首先想到的是来这里挖人,现在合资公司、本土企业、新势力造车等企业的电子电气总监,好多都是从德尔福派克电气出来的主管。

    一个人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做出一些成绩,有时不仅仅是因为才华,而是因为选择。所有经历,都是成长的馈赠,能有机会亲历中国汽车的快速发展,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无论过往多好,都只是起点而非终点,李茗又将重启人生。

    愿此时平淡,若彼时灿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归李茗:出国、回国,都是顺势而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xr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