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需要被肯定被赞美的“小孩”。喜欢被赞扬,是人的自尊需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
对有的人,效果堪比强心剂!“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充实地活上两个月。”(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经常听到真诚的赞美,有助于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让人精神愉快,小孩子也不例外。
一位心理学家说:抚育孩子没有其它窍门,只要称赞他们。当他们把饭吃完时,赞美他们;画了一幅画之后,赞美他们;当他们学会骑自行车时,也赞美他们,鼓励他们。
确实,在多数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走了,宝宝会写字了……在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但这样真的好吗?
比如“信心”的建立,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对真实能力及状况的掌控度。仅仅依靠频频赞美孩子,并不会因此令其自信心大增,久而久之,却有可能让ta怀疑你的真心,或不再相信你的判断力。
更糟的是,只习惯接受赞美的孩子,面对批评和挫折时,容忍度也会相对低落。
不能让孩子在受责备的环境中成长,但天天泡在蜜罐里,危害更大。
儿童需要赞扬,但并非越多越好。它更像感冒药,有适用的条件和方法,要遵守必要的剂量和频次,还要注意适用对象有无过敏反应等,否则,副作用很大
2.
“赞扬”应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只针对儿童被“期待”、需要“引导”和“塑造”的行为进行,而对其自发感兴趣或符合身、心成长规律的行为则不需要赞扬或少赞扬,否则反成了一种“干预”和负担。
比如,你希望孩子勇于表达需要、敢于大胆尝试、吃饭不挑食、会自己收拾玩具、多参加户外活动、热爱阅读……
而ta对此不积极,甚至小抵抗,这个时候,你需要“赞扬”的辅助,以此引诱之,鼓励之,使其开始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以期不断重复,渐渐成为习惯行为(此时便停)。
有个大家熟悉的小故事:
一群孩子总爱在一位老人门前嬉闹,老人不胜其烦,多次提醒制止,调皮的孩子们不但没有停止恶作剧,反而变本加厉。于是老人想出一个好办法。
他把孩子们聚集起来,给他们20元钱并说:“你们在这吵吵闹闹,我感觉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很开心,第二天又来,老人出来又给了他们10元钱,并说:“我的收入有限,只能给你10元钱表示感谢了。”孩子心里有些不爽,但还是接受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他们1元钱。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只给1元钱,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从此再也不在老人门前吵闹了。
原本的自发行为(“玩闹”),因外界刺激(“金钱”)的巧妙干预,变成了受他人影响和操控的行为(钱多就来,钱少不来),这正是“赞扬”这种外界刺激,让人警惕的地方。
3.
“赞扬”的方法?
夸具体、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聪明;夸事实、不夸人格。
通过三个小例子感受下:
例1:“尽管你很想再玩一会,但是我一叫你就回家了,我觉得很高兴!”||“你真棒!/真乖!”
例2:小可写出了自己的名字,“宝贝很认真的跟妈妈学和练习,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呢!”||“宝贝真聪明,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例3:周末的时候,孩子把家里地板扫了一遍。妈妈看了,对他说:地板今天真干净,看着心里很舒服,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好宝宝!”
赞扬孩子的时候,应赞扬ta的努力和成就,而非品格。即使是努力和成就,也要尽量具体。
内容明确、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哪些是好的行为,明白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容易找找到以后努力的方向。
而一些空泛、笼统的赞扬,如“你真乖”、“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等,虽然暂时能起到提高孩子自信心的作用,但由于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那里,为什么受到赞美,很容易养成虚骄的坏习气,也易脆弱,害怕失败。
对孩子的行为,发现其闪光点并详细描述出来,远比简单的一句“真不错/真棒!”更考验家长,但唯有这样的“赞扬”才有效果。
4
.激发和引导孩子的内在的积极性是最高级的“赞扬”
生病时自然需要用药,但没有哪个家长有事没事喂孩子两粒的,那么“赞扬”也一样,“需要”的时候才用。
健康根本之道,在于加强锻炼,提高体质。所以,优秀的父母善于赞赏孩子,而最优秀的父母则懂得,如何激发和引导孩子内在的兴趣和积极性。
不妨回想一下,孩子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是怎样的精神状态?
完全不用任何赞美、鼓励,只管让ta去做,就开心的不要不要的。参与或完成事件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激励,而这种自发的兴趣也最持久和有效。
情境1:
小红自己完成了士兵的立体拼图,兴奋的跑去拿给妈妈看,“妈妈,看!我拼的士兵。”
妈妈看了一眼,“宝贝真棒!”然后继续忙家务,或刷手机。
小红:……(失望的走开)。
情境2:
小红自己完成了士兵的立体拼图,兴奋的跑去拿给妈妈看,“妈妈,你看我拼的士兵。”
妈妈暂停了手里的活,欣赏她的作品,“哇,是一个威武的士兵呢!”
小:“是的”
妈:“你是怎么拼出来的?哪部分比较好拼呀?”妈妈用赞赏和请教的语气继续问。
小:“红旗比较好拼,头盔有点麻烦”,她认真的介绍并演示给妈妈看。
妈:“是吧?我来试试。”
小:“好玩吗?”
妈:“太好玩了!我也喜欢这个拼图。”
很多时候,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发现,单纯就是“展示”和“分享”,与其说希望获得一句廉价的赞美,不如说希望你的关注或陪伴。
情景2中,妈妈没有一句称赞的话,但她放下手里的事情,陪宝宝玩拼图,和她讨论拼接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宝宝动手、动脑行为最大的肯定,而在互动中,也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对拼图的兴趣和成就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
5.
避免比较/评价式赞扬
假如你使出洪荒之力完成了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是老板私下表扬,“干得不错!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另外一种是当众称赞,“某某是我们部门最能干的员工!”
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想必很少人喜欢第二种,这是典型的比较式赞扬。
对其他员工来说,“好了,以后有难题只管安排给‘最能干’的员工吧!”对你来说,这种赞扬类似贴标签,无形施加了以后遇到难题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压力。
大人具备更成熟的心理发展和调节能力尚且如此,何况弱小的幼儿呢?
k曾在幼儿园运动会的跳羊角球项目中得了一等奖,发了奖状和奖品。她开心的把奖状粘在墙上,时不时跟我们分享。奶奶总毫不吝啬她的赞赏,“真乖!我们k最棒!”有时K追问起姑妈家的姐姐有没有得奖状,“没有!她一个奖状都没有,笨!”奶奶说。
看吧,有些家长是如何把夸张的称赞、有意无意间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当做爱的表达的。
起初虽觉不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提醒几次无果后,也就听之由之。
渐渐的,副作用显露。
当我故作撒娇请K画幅画送给我时,她开始犹疑,“画不好你不会批评我吧?”当我邀请一起完成手工作业时,她说“我怕做不好,你自己做吧”……和《大秦帝国》里的廉颇一样,为了保全“不败将军”的声名,即使国力相当又有主场作战的优势,还是非常保守的选择一守再守,绝不主动出击。
尤其,某晚讲睡前故事时,我故意逗她,把一句话换成“淘气K”,她的情绪突然低落下来,不一会嘤嘤的哭了……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经过各种“试探”,她终于说出了原委,“我以为我是乖的,原来是淘气的。”(大意)
对“赞扬”尤其比较/评价式赞扬的反思,正源于此事件。
评判是最原始的人与人之间试图相互操控的手段。如果你接受了别人对你的评判,就会导致你对自己的认识变得模糊,同时会被别人操控,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做那些别人希望你去做的事情。
你愿意被别人的“评价”左右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请提醒自己,不要轻易评价他人,更不要用比较/评价式赞扬对待自己的孩子。
喜欢就放肆,而爱是克制。
我们对孩子的爱汹涌澎拜,但必须克制,防止“祸从口出”。孩子从小到大浸泡在这有毒的“赞扬”里,容易抛弃真实的“自己”,而依据我们的期望、观点和评价扮演自己。
如何做到不苛责,又赞的恰到好处?不妨多领会一下“中庸”的思想,-----不偏不倚,保持适度、平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