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古文里的智慧

作者: judyjia0508 | 来源:发表于2019-07-25 11:33 被阅读72次

很久没有读古文了,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两则故事,内容均出自《列子》一书。

01 鲁施氏有二子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①。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取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 “吾弱国也,而摄③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④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让⑤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通“释”)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①军正:正,通“政”。军正,指管理军事事务的官。

②宫:指宫刑,阉割生殖器。

③摄:受制

④刖:读“月”,古代酷刑之一,断足之刑。

⑤让:责备

故事的大意是: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文,一个喜武。喜文的儿子去干谒齐侯,被封为王子们的老师;喜武的儿子到楚国,被封为军政。家道富贵起来。

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所学相同,却很贫穷,就向施氏请教仕进的方法,施氏的儿子如实相告。于是,孟氏习文的儿子到了秦国,用仁义之术劝说秦王,被施以宫行打发走了;习武的儿子到了卫国,用法家思想劝说卫侯,被砍断脚又遣返回鲁国。

于是,孟氏父子去责备施氏。施氏说:“抓住了时机能昌盛,失去了时机则灭亡。我们所学并无差异却结果不同,是你没有抓住时机而已。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用或不用,并不确定就是对的或错的。掌握时机,行动适时,没有固定的方法,属于聪明才智。如果智力不足,不懂灵活运用,哪怕有孔子的学问,姜子牙的才能,到哪不会受困呢?”

孟氏父子豁然开朗,不再怨恨施氏了,说:“我们知道了,你不用再说了!”


这个故事类似于东施效颦。孟氏俩儿子看施氏俩儿子求得富贵,因此也去依样画葫芦,却不想适得其反,险些丧命,比东施效颦后果严重多了。

究其原因,正如施氏父子所说:非行之过也,失时者也。秦国正想称霸天下,却去宣讲仁义;卫国为小国,却去大讲兵家之道,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闭着眼睛不看游说的对象,招致宫刑与刖刑,不亦宜乎?

掌握知识也许不易,但是,更不易的,是如何灵活运用它。这甚至是无从教起的。

古人云:能教人智,不能教人巧。这里的“智”,指的是知识,“巧”,则是运用知识的智慧。对于所有人,这个“巧”都非易事。

02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者,将加诛焉。幸臣谏曰:“人所忧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彼自丧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诛。

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富子闻而笑之曰:“夫所欲学不死,其人已死而犹恨之,是不知所以为学。”

胡子曰:“富子之言非也。几人有术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无其术者亦有矣。卫人有善数者,临死,以诀喻其子。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问之,以其父所言告之。问者用其言而行其术,与其父无差焉。若然,死者奚为不能言生术哉?”

这个故事有点绕。大意是:

以前有人说知道不死的道术,燕国国君就派使者去向他学习,结果,使者还没有到,那个人就死了。国君非常生气,要杀使者。宠幸的大臣劝谏道:人最担心的是死亡,最看重的是活着。他自己都死了,又怎么能让你长生不老呢?“燕君就不再追究使者的责任了。

有个叫齐子的人也想学习不死之术,听说那个人死了,深以为憾。富子听说后,笑道:“声称会不死术的人自己都死了,你还在后悔,真是不知道学习的目的何在。”

有个叫胡子的人说:“富子的话不对。有的人知道方法却不能实践,有的人能实践却不知道方法。比如:卫国有人精通数学,临死时把口诀传授给儿子,可是儿子却不会运用。其他的人问得了口诀,却能运用得很好,能达到他父亲的水平。倘若这是真实的故事,那么死者为什么不能说自己知道长生的道术呢?”


一个声称懂得长生术的人,自己却死了,这本来很有讽刺意味,可是,经过一番辩论,我们发现,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会运用知识未必就是不了解知识。

此人没有长生,说他一定不懂得长生术的方法则未必对。正如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大众,是不懂得成为杰出人物的方法吗?未必,可能只是做不到而已。所以,有人说:告诉你正确的方法并不难,难的是,你知道了这些方法却依然做不到。

是不是很扎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缺乏的并不是真知灼见,缺的是执行下去的决心和毅力,以及因时制宜地运用知识的智慧。所以,99%以上的人都沦陷在平庸里。古人说:“地上人稠君子稀”,虽然,大部分人拒绝相信自己的平庸,可这依然是个残酷的事实。

正如我本人,虽然明白自己也难免平庸无奇,也艳羡先贤达们的过人之处,却终究是不能习得他们的智慧,依然要泯于众人一样。

相关文章

  • 古文二则|古文里的智慧

    很久没有读古文了,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两则故事,内容均出自《列子》一书。 01鲁施氏有二子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

  • 古文二则

    蔡 勉 旃 坚 还 亡 友 财 徐 珂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

  • <诗经>好词好意(一)

    古文是个国粹,但是,古文真的不好懂.可是古文里真的有许多好东西.不管你想在古文里找什么都找得到,想学什么都有. 所...

  • 熊猫唱古文|从小学习国学经典对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深度好文)

    古文,承载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先贤经验、智慧与感叹。学习古文之用,在于能够藉先人的经验获得指引,与先人的智慧互相切磋,...

  • 读《大学》

    想学古文了,感觉古文很神秘,又能让人懂很多,想象中多读古文似乎很有学问的样子,按《朱子读书法》里介绍的先从《大学》...

  • 古文里的知识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

  • 古文里的牛

    原文: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 古文里的粥

    你喝过粥吗? 或许我该问 谁没喝过粥呢? 可你知道 古人是如何描写“粥”的吗? 清代文人(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

  • 花雕

    忽然想起小时候读古文,古文里写的桐油灯下读古文的少年依旧像副画,想起就让人安静,温暖。最初读《陋室铭》,读《醉翁亭...

  • 观《古文观止·郑伯克段于鄢》有感

    《古文观止》,乃古时散文的基础读本,学古文者,入门即读《古文观止》。其中散文百篇,各有所寓。 《古文观止》,读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二则|古文里的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gc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