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不同的人。比如,照相机的普及,甚至是人手一部的手机都有照相功能,在我们的时代,谁都可以自如地使用相机拍照。那是不是意味着摄影师要失业了?
答案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就像每个人都是用语言表达,也会书写文字,那也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顶呱呱的演说家或文笔卓越的作家。工具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让普通人受益的是,我们可以用得起相机或电脑来做一些事情,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是电脑或相机高手。如果不钻研摄影或写作之道,即便是有了最好的机器,恐怕也无法成为“巧妇”。
昨天偶然点开了老詹的直播首秀,讲的是新闻写作,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觉得受益匪浅。老詹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退休后开了公众号成了新闻圈的网红。每次写作上遇到困惑时,都会去看他的公众号汲取汲取营养。过去总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巨人就在身边,却没有像杰克勇敢地爬上豌豆茎,没有看看巨人的世界,会不会很可惜?
昨天的直播,詹老师又给了我很多启发,先感谢詹老师的分享,然后再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老詹说他一辈子信奉一句话:大道至简。他分享的四句写作秘诀也只有12字,够简洁,却都是干货。
简而不繁
过去如果说一个人“太简单”,我想并不是在夸他,但时代变了,也许在信奉简单主义的人们看来,简即繁,繁即简。就像中国古代的家具,尤其是明代家具,简约的线条却构造出大气、优美的造型,让人满眼都舒服。但有些清代、民国的紫檀家具,雕刻之繁复,花纹之复杂,自然是好工好料,但总不如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来的优雅造型。这大抵就是“简”的魅力。
好文章大抵也如此。
以前读书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看汉赋,这种文体的瑰丽宏大不可否认,但复杂的“纹饰”真的不是我的菜。我还是喜欢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虽然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旧瓶装新酒”,但这简单酿造,出于真情实感的新酒还是蛮有滋味的。
其实赋也有很多好文,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比起那些皇室的消遣文学的赋更清新自然,更容易让人亲近。
所以,一篇好文章并不是华丽词语的堆砌,用简约的语言表述出不简单、不平凡的思想,我想就成功了一大半。
写作之乐
诗歌里有一个流派叫田园派,田园之乐吸引了无数诗人。我想“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说清了诗人为何那般向往自然,因为那里是一片广阔、无拘无束的天地,权势、财富、美人……有时候也难敌人向往、追求自由的天性。所以陶潜才高呼:“田园将芜,胡不归?”因为那里有难得的自由之乐。
写作也如此,如果写作没有让你获得快乐,而是无尽的头疼和痛苦,那为何还要坚持呢?
老詹就认为,写作的第一乐正是自由之乐。
我很赞同他的观点,曾经有一位客户,我总觉得他很高冷,总有令人避而不及的感觉。但有一次和他聊起写作,他说:“写作是自己建造一个虚幻的帝国,而你是国王。”就这一句话,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因为它引起了我的共鸣,说出了我的心声。
在写作的王国里,你是否有当仁不让的自信?能否驾驭文字的千军万马?全在你的意念和文字里!
note十二字箴言
下面干货来啦!
老詹的十二字箴言:“真热爱、肯吃苦、会提问、擅选择。”
虽然是针对新闻写作的,但其实应用在生活中也可以受益。
1.真热爱
其实前面说了很多,如果体验到了写作之乐,你就会真热爱写作,就会激发你的真情实感,激发文字无限的魅力。
2.肯吃苦
老詹说他刚分配到《经济日报》后,知道自己一辈子要跟文字打交道,于是在1982-1983年期间通读了《辞海》。这正是驾驭“千军万马”的基本功呀!如果有这种精神,做什么事能不成呢?但往往很多时候我们都缺少或坚持不住这种精神!
我总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个故事。其实苏轼起初写的文章也不怎么样,所以他就发奋苦读前人的文章,比如韩愈、欧阳修等文人的著作。大半夜不睡觉,大声诵读,守门人都被他吵得不得安宁。
这只是我记忆中的故事,还没找到真实的出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苏轼刻苦的精神。每次想到这个故事,我都觉得很振奋,因为我觉得只要我肯吃苦,我也会成为下一个苏轼。
但我真的吃苦没有,是另外一回事!(偷笑)我也常常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凡人。
不过我确实也做过一个傻事。
就是考普通话的时候,背了一首《长恨歌》,后来老师不得不得打断我,“同学能不能再说点别的?”
3.会提问
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得基本功,也没有标准答案的一道题。
老詹认为,记者其实也是一个心理学高手,一是摸准读者(受众)的心理,问出他关心或在嘴边的问题,就能引起共鸣,让读者买账;二是尽可能地了解采访对象,知道的越多越可能问出精彩的问题,把采访对象心中的干货问出来。
这是困扰我多年的难题,只能且练且修行……
4.擅选择
人生其实就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选择是因,结局是果,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构成的,得或失也无需怨天尤人,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老詹还分享了如何写出吸引人的文章,主要是选择,包括对象、角度、材料、结构、详略、风格等。如果这些内容都是最优选择,组合起来也一定不差。
治国若烹小鲜,文章何尝不是如此?为何有人做饭就是有滋有味,关键在于用心选择。秘诀已经告诉你,学不学由你!
最后,好文笔是多思、多读、多写出来的。
1.多思。你说为什么古人研墨的时候在想什么?为什么说胸有成竹?原因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早就说过了呀!
2.多读。读书是一种积累,思想和文字的积累。其实很多作者都读了很多书。写《甄嬛传》的那个谁(记不清也不百度了),她说很喜欢看《宫女往谈录》,从中获得了很多思路。是吧!你会慢慢发现多读的好处不止于此。
3.多写。我最佩服曹雪芹的是他为了一部小说批阅十载……多说无益,继续写吧!
最后的最后,感谢老詹和其他给我启发的老师,让我有足够的勇气,继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