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散文
暮然回首 看见孩童般最纯真的笑

暮然回首 看见孩童般最纯真的笑

作者: 旧尘青丘 | 来源:发表于2018-03-29 04:11 被阅读0次

          记得一块五毛一盒大大泡泡糖,妈妈给了我三块钱,还不会用钱的我跟着隔壁的大姐姐去到离家200米的商店里买零食,那时我三岁,甘甘姐六岁。暑假两个字代表着很多含义,“抓蜻蜓”、“躲猫猫”、“扮家家”......记得我住的地方后面有个湖,门口有个打沙球的地方,一到晚上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去堆沙子玩儿,回想起真的很喜欢那个时代的纯真。

          那时奶奶在文化厅工作,所以我们住在教职工房,我每天在院子里和小伙伴们玩到九点老爸就开始喊我回家睡觉。有时候贪玩儿不愿回家就被老爸拿着小棍儿敲了屁股,然后就再也不敢玩晚了。

          院子里就我和小马倩最小,其他都是哥哥姐姐,所以难免就会成了他们的小跟班。看到杨洋姐姐有一套48色的画笔,那时候很是羡慕,没过多久奶奶也给我买了一套画笔,从此便喜欢上了画画。

          记得院子里的邻居们都很热情,甚至比有些远房亲戚还要亲密,小时候的我既乖巧又倔强,只要犯了错事被老妈拿着小棍追着满院子跑,不肯认错总觉得自己也挺委屈,后来发现个秘密基地,对门刘奶奶家的下水槽很大,经常躲在那儿。以前院子里的邻居们都不锁门,谁家也不会丢东西,大家都似乎有一种道德感的默契。

          一到夏天很是舒服,穿着个小背心短裤皮凉鞋在院子里逮蝴蝶昆虫等。我记得院子很大,栽了很多的树,还有儿童乐园,毕竟是文化厅幼儿园的院子,甘甘姐的妈妈是老师偶尔会把游乐教室的门打开让我们玩个把小时的积木,还有乐器,什么沙锤、小鼓、三角铁之类的,想想小时候在大院那会真是不缺玩儿的。

          有一天杨洋姐姐拿着一盘录像带挨家挨户敲门,召集了我们七八个孩子去她家看电影,把我们几个孩子看到哭了稀里哗啦,片名叫《狮子王》。后来杨洋姐姐家就成了我们的根据地,她家玩儿的最多,有钢琴、吉他,养了小猫小狗,房子后面的小院子种了很多瓜果蔬菜。叔叔阿姨人也很好,夏天都有切好的西瓜等着我们,然而我们各自带上好吃的零食,一到周末就聚一次,那时在她家看了许多迪士尼的动画电影。自己在家看和小伙伴聚在一起看的感觉很是不一样。

          那种感觉想想起来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哪怕小伙伴也有彼此闹别扭的时候,但可能一颗糖,一封稚嫩的道歉信就烟消云散,大院里的叔叔阿姨们都很和蔼可亲,奶奶爷爷都很慈祥。我喜欢去杨奶奶家喝凉白开,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她家的水最好喝,会回甘,后来才知道是杨奶奶老伴王爷爷经常爬山带回来的山泉水,并不是凉白开。

          后来我学会了拿牛奶,能走500米远的地方了,那时候车很少,交通还挺安全。妈妈放心让我走两个街区,提着的竹篾篮子可以放两个奶瓶,那时候喝牛奶还要单位名额,奶奶让给了我,说我需要长身体。那时的牛奶真的很好喝,感觉什么添加剂都没有,那时的人真的很实诚。透明的玻璃瓶子,被线拴着的牛皮纸盖,打开满满都是牛奶的香气扑面而来。

          看着邻居家甘甘姐养了条小狗,每天跟在她身后屁颠屁颠的,很是可爱。我也想养小狗。那时候不像现在,买只小狗都很难,更别说什么品种了。过了一阵子,在外地工作的小姨回来给我带了一只小串串犬,脸圆圆的长得很像卡通人物。小姨说是朋友送的,她没时间照顾,就给了我,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犬种,但它非常可爱又聪明。四岁的时候有了人生第一个宠物兼伙伴,小狗性格活泼好动,取名“闹闹”。

          小马倩知道我有小狗以后就经常来我家找我玩,她爸爸妈妈不让她养小动物,但她很是喜欢小狗。我家后门有个小院子,我把它养在那儿,老爸还帮我做了一个小木屋,从今往后它就是我的小跟班,周末我上哪儿,它就上哪儿,平时幼儿园放学回到家门口就冲过来扑在我怀里。被爸爸妈妈教训过后,它都会躺在我的脚边,静静的陪着我,我感觉它知道我委屈了。想想,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几年。

          得知爸妈要搬家的消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要离开我从出生就一直住到六岁的地方,文化厅的大院子。雨过的夏天,院里好多树木泛着泥土混合植物的清香,干净的石板路,邻居家养的花花草草,小伙伴们的宠物,还有杨洋姐姐家的根据地,有喜怒哀乐,还有那一张张童真的笑脸,这一切更加让我依依不舍。因为城市改建,黄金地段得拿来做公园绿化。

          我记得我家是最早搬走的,小马倩送了我一本收集的植物蝴蝶标本,甘甘姐给了我一盒进口的酸酸糖,是他家亲戚从国外寄来的,那时候物流不发达她都舍不得吃。杨洋姐姐送了我一套小人书,还是彩页的安徒生童话。我也做了各式各样的手工,还画了画送给他们作为留念。

          后来我搬了家,那时已经小学一年级了,住进了钢筋水泥的房子里,再也没有那种一出门就是邻居炊烟袅袅、门口的小狗嬉戏玩闹,小伙伴相互串门子的场景了。感觉自己很久都没有笑得那么开心,班上的同学们很有礼貌,大家都客客气气。妈妈那时候总说,不能像幼儿园那样没日没夜想着玩了,你得好好学习,你是大孩子了。

          那时候的教育让很多孩子都显得少年老成,背着沉重的书包,脏兮兮的红领巾,感觉人都快被压得长不高了。上课积极的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晚上一堆家庭作业,有一次老师布置作业抄一篇课文抄了十遍,做到凌晨一点,早上六点要起床,严重睡眠不足。老师的目的是为了练字还是要表达什么,我不太清楚。那些孩子的父母们逢年过节就往老师家里挤,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但在我这个孩子的心里总觉得怪怪的。

          那几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年。这座城市感觉每年一个样儿的变化着。老妈开了家美容美发店,那时是新兴行业,当时老妈的打扮很时髦,染着深酒红的头发穿着皮衣,去学校接我的时候,被班主任看到了,她悄悄告诉我让我妈妈给她带一盒,那时候一盒进口的染发膏还是挺贵的,她拿到了染膏没吱声,哼着小曲笑着就装进她带锁的柜子里。

          “闹闹”被送走后的两年,家里又养了一只大麦町犬,妈妈主要是用来配种售卖,当时不是流行嘛还卖的贼贵。其实我并不喜欢这只大麦町,我基本不搭理它,又蠢又笨。在我心里还是有些埋冤父母把“闹闹”送走。他们总说上小学不能一天到晚黏着那条狗了。后来这只大麦町生了好多小麦町犬,当时一条纯种的幼犬卖近万。考完期中考后,考的不太理想,班主任来家访的时候看见了小麦町,就抱了一只回去。第二天在班上鼓励了我,说我没考好是因为发挥失常。为了鼓励我,让我当上了一直想当的美术课委员,推荐让我参加出校报的活动,还得了奖。

          从小学到大学这十几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就是初中的物理老师,我们叫他小吴老师,因为他才刚刚师范大学毕业,是学校里最年轻的老师,女生都很喜欢他,现在想起来确实长得一表人才。我倒是没那么花痴,可能比较晚熟吧,我对小吴老师不感兴趣,那时候最感兴趣的就是科幻电影了,这应该源自于小时候看了一部《黑客帝国》。

          学校附近有个卖正版DVD的商店,他家的碟质量很好,我不爱吃零食也不追星,就把所有零花钱攒起来买各种科幻电影碟,想想这辈子看的科幻片真的是比一般人多啊。中午两小时休息我都会去他家挑碟,可能这算是我不务正业的一个爱好了。有一天我拿着新买的各种科幻DVD高兴地走进教室,刚好是物理课,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不顾小吴老师的课程,低着头光欣赏那DVD精美的封面,幻想着回家做完作业赶紧开看,刚想着就被小吴老师逮个正着,他把我的碟没收了,也没批评我。我的心拔凉拔凉的,按以往对老师们的了解,这几盘碟肯定是有去无回了。

          过了几天,还没走出郁闷心情的我,中午懒得出校,就在教室听了一中午的CD,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我再醒过来时,桌子上放了之前被没收的几盘DVD还有一张便签,记得上面大概是“电影我先帮你看了,很不错,希望你学好物理,好好上课,以后就更容易理解科幻电影了”,我感动的不是这几句话,而是我终于遇到了一个为人君子的老师,再怎么几盘正版电影也是花好几大百买的,都是辛苦攒下的零花钱。

          有了美好的人设,于是在我14岁时喜欢上了物理,我对物体、时间、空间都很感兴趣,也更愿意去钻研,同时对小吴老师的为人也很敬佩,我尊重这样的老师。而小吴老师与其说是老师,而他更像是我的朋友,我们私底下相互换片儿看,好的相互推荐,有时通过电影他也会教我一些初中课程都没有的物理知识。每次不会做的题目,他都会很耐心、形象的教我。这学期里我的物理连续几次考了班里第一名,在小吴老师的推荐下,我被班主任选为物理课代表,一直到初三结束。

          那时候没什么觉得感动的,唯一难忘的就是小吴老师,当时毕业还在想,不知道今后还会不会遇上这样的好老师。直到今日我才发现,我忘不掉的不是那些过往,而是他的为人师表。这个是曾经我们所信奉的信条,在现今的社会却变得如此稀缺珍贵。

          人生中最不喜欢的应该是我的高中时代,我从一个开朗的小孩,变得沉默寡言,堆积如山的作业和没有假期的补习,为的就是考一个像样的大学,不给家里丢脸,因为表哥表姐们都考上了省外很好的大学。我放弃了画画,放弃了电影,放弃了所有我曾经执着的爱好,因为我的数学真的很糟糕。这怪不了谁,只怪天生没有数学细胞,可能骨子里就是一个喜欢艺术文化的孩子,我生长在一个全是艺术老师、音乐老师、文化工作者的大院里。

          最后还是如愿考上了父母想让我考的学校,读了最不喜欢的金融。背井离乡那四年,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做独立,一开始不适应那样的感觉,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或者有打折机票的时候,独自回家一趟,哪怕只呆一两天就要返回。从小在爸爸妈妈身边长大,又是独生子女,没离开过一天,之后却要自己面对一切,生病、难过、孤独、都要学着自己承受。但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可能半年一年才回一次家,也不觉着有什么。

          也算是个重点大学,各式各样各地的学生都有,有条件好的不好的,形形色色,每个人的目标和状态都不一样。以前不懂事,家里那时还尚可,拿着零花钱从来不在食堂吃饭,约着系里一帮小中产姐妹AA,天天下馆子,KTV唱歌,买衣服臭美,搞得月底经济赤字,不想让父母失望,只能找点兼职半工半读来贴补挥霍之后的贫穷日子,不过想想也特别逗。

          大学就已经有点小社会的感觉了,什么人跟什么人在一起,虽然不是很普遍,但其实阶级之分在成年人的学校里就已经小有显现了。谈论得都是谁家爸爸是怎样,甚至毕业后决定了你是站在人堆里找工作的、还是走仕途、更或是直接继承家里的事业的。舍友们淡淡的、无奈的说了一句“对啊,这就是现实”。

          似乎大家都更愿意亲近那种所谓开着跑车上学的同学。大学的我,除了上课和吃喝玩乐基本上不愿意拉帮结伙,更不愿意去打听谁谁的消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事就拿电脑看看美剧《gossip girl》,听听MP3里放着的摇滚乐。大学生活说不上开心或者不开心,因为彼此都是成年人了,也懂得如何沟通和相处,都相安无事,空闲了女生们就聊聊这季什么衣服好看,哪个明星又有什么绯闻了之类的。

          大学成了各种被压抑了几年高考的男生女生们一个恋爱的借口,想象中的大学校园变成了一对对情侣的根据地,我住的楼层位置很好,打开窗户在阳台上就可以一览无遗楼下狗血的故事。今天谁又分了,明天谁又好了,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大学里的老师除了上课基本上是见不着人影儿的。记得一个老师,经济学博士,油腻中年男子,留着刘欢一样的发型,喜欢喷香水,和擦得贼亮的皮鞋,我给他取了个外号“绿豆饼”,因为很少有人穿绿色的衣服,同时还有胖胖的身材。他的最爱就是在课间还要占用休息时间来讲他伟大的发家史,和他成功的经济学著作。学生们也喜欢讨好大学老师,因为他们掌握着生死权,比如当你考了59分的时候。

          有些同学甚至毫不吝啬的私下贿赂贿赂老师,当然,只是一些家乡土特产之类不值钱但很有人情味的东西。其实“绿豆饼”很有趣,在众多抠门的老师里面,他是唯一给全班买过几次雪糕的老师。后来慢慢的在他的发家史里听出了大道理。对的,生活不是幻想,生活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生下来就要适应这种不完美,并努力向完美去靠近,这个社会从来不会同情弱者,我认同了。

          可能我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后面那几年更多的是在图书馆和健身房里度过的,因为那里的同学都有着和我差不多的想法吧,也认识了几个不错的校友至今还有联系。其实我内心最想去的并不是这所大学,如果在那里我应该会更快乐一些吧。

          学校很大,到了大二才发现里面还有个幼儿园,那时我有了一个连舍友都不理解的爱好,就是每天下午都喜欢站在幼儿园门口看一群群“小豆丁”们放学的情景。干净清澈的眼瞳和天真无邪的笑容,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快乐的童年。这应该是所有人类作为人设的最快乐的那几年时光,童年时光,而那几年甚至决定了一生大半的性格走向。

          20岁生日的我一个人坐在天台上看星星,表面看上去和大家有说有笑融入其中,其实内心总觉着和这里格格不入,是哪里不对,自己也说不上来。回到宿舍黑灯瞎火的,连个人影儿都没有,好似是停电了吧,大家都应该出去玩了,毕竟第二天是周末。

          正准备转身离开宿舍,灯亮了,一个小蛋糕出现在眼前,“happy birthday to you...”应该是这几年最有人情味的一刻,几个女孩脸上露出了纯粹开心的笑,这一刻心里暖暖的。到现在回想起都很难有那种动容的时刻了,虽然一个小小的提拉米苏蛋糕,但包含着同学们之间的爱。虽然毕业后天各一方,但我们还是保持着联系。

          当时觉得大学生活很现实,但现在回想起来,大学之前的生活都还算天真烂漫,毕竟学校和社会的区别还是挺大,只有经历过真正的现实,之前的一切你才会觉得是如此的单纯。

          毕业后的这些年,每次想起童年,少年,花季雨季很多回忆历历在目,就像人的眼瞳,眼里看到的从清澈渐渐变得浑浊。这就是谈话时我更喜欢关注对方的眼睛,眼睛就好似一个人内心的宇宙,开心与悲伤,再怎么掩饰都藏不住。

          如今,大家最爱说的一个词就是“套路”,是社会发展的太快,还是我们心跟不上速度。冷漠无情或是麻木不仁变成了很多人心理的标识,好像这样才不会被复杂的社会伤害,纯粹善良始终被宣扬而现实中却不被善待,这种高贵的精神很多时候被贴上“懦弱”的标签,一切唯向“钱”看才是出路,但大家却又不愿承认。

          在我的世界里,挣钱和不忘初心没有一丝冲突,金钱仅仅是满足我们精神的一种途径,拥有它只能是拥有精神的更多可能性,而不是视它如命,更不是唯一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最重要的不是别人看到了什么,你拥有些什么,而是你的内心真正快乐吗?那些曾经能让你感动的纯粹,为什么在有些人眼里变得一文不值,不是世界变得不再快乐,而是你忘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活着的目的。儿时的一盒糖,一套画笔能让你开怀大笑,而现在你能拥有几十上百套画笔的时候却不快,因为你羡慕别人开着的豪车,住着的豪宅,你不再是那个为了一块蛋糕而感动很久的人。只有一叠叠钞票才让你有踏实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变了,为什么我们的快乐不再简单,我们的人际交往不再单纯。因为我们的人际信任感越来越薄弱,只能依靠物质来满足我们的脆弱。

          认识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和我聊得来,他和我有共同的爱好,他身上优秀的品质。而更多的,他做什么工作,他是什么家庭背景,他能在这段关系中给予什么价值。现在很多人把合作伙伴当作朋友,把朋友发展成合作伙伴。很多人际交往之前铺垫的温暖不过是一步步试探能从你那儿得到些什么的预算。慢慢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导致在这个社会里,大家都打起十二分的警惕,变得敏感多疑。

          许多人因爱在一起,却也因为金钱分开。你们不愿意承认,但每每在同学聚会上夸赞的都是那个生意做的最大的,买单最快的同学,唯有他你们会觉得是成功的,金钱就似乎是这个社会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这就是人性,这就是欲望,这就是我们不愿承认的隐秘阴暗面。你们不会注意那个精神满足,家庭美满,可能不太富足的夫妻,你们只会说,他们不过是没有太多的物质,导致还留在了糟糕的婚姻里,糟糕与否可能当事人比你们清楚。

          物质生活也重要,但我始终觉得,它不是唯一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标准。你可以抛弃真实的温暖去追寻那种浮华荣耀的生活,这都没错,只是做之前问问自己,你本来的初心是什么,会不会后悔,你又能凭自己的本事爬到多高,还是得不偿失捡到了芝麻而丢掉了西瓜,先认清自己的能力吧。

          为什么小时候的友谊和初恋总让人难忘,更多的是因为我们还没进入社会生活时就体验的一种情感,不带杂质和条件,所以想起来纯粹而干净。到了适婚年纪而没结婚的人们,在相亲的路上更多的是给自己贴上“我有什么”的标签,以来换取同等价值的婚姻,越来越少人会因为喜欢而去想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走到一起,而在衡量对方的条件如何。有人说现在更多的婚姻模式,不过是利益的交换。高离婚率,和两亿单身人士们,就是这些畸形社会心理的受害者。

          有时候我会在思考,自己到底是生早了,还是生晚了,虽然这是一个天真的设想,但终于明白自己的格格不入原因是在哪儿了。对与错没有界定,只有自己能给自己答案,可能我始终都是那个会为了一套画笔一只小狗而发自内心开心的人,不论外在如何变化,但骨子里保持着我的童真和浪漫情怀的大孩子。就如刚才说的,很多时候我也需要用冷漠和麻木来装作我适应这个世界的面具,毕竟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你去把柔软真实的一面展开。

        《无姓之人》的片头特别好,一个婴儿湛蓝清澈双眼,被天使吻过的孩子都会忘记前世,而他是被遗漏的那一个,就被降临到人间,所以他和所有孩子都不一样。他可以活在每一个平行世界里,经历着每一个不同的人生。每一段童年,每一段爱情,每一次婚姻都是每一次选择导致的,而Nobody先生最快乐的一次人生应该是和安娜终成眷属的那段,虽然这一段可能是最清贫,但在Nobody先生的眼神里,我看到一种东西叫做幸福。

          我们始终不是Nobody先生,我们没有科幻电影里神通广大的想象力,他可以选择无数次,而我们也许只有一次,在不完美的生命里可以不留遗憾的活一次。我不相信来世,我信仰灵修,我的神就是无限广大的宇宙,和那些让我们相吸相斥的能量磁场。只求这一世能够幸福,不会用借口给予感知不到的下一世寄托。

          我一直在寻找,一直在努力不停修正自己的心态和脚步,因为我不想活了忘记自己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目标越来越清晰的时候会越不惧怕孤独,可能过程会很痛苦,坚持会很辛苦,但我相信这世界上会有和我一样的人,他们也在苦苦寻找着内心那一片纯粹,为生命的不完美而努力着。等待的过程很漫长很艰难,但至少比有些人早早的死了,只是还没有埋葬要来的值得。当每次快活忘了时,暮然回首,想起童年纯真的笑,我都会告诉自己,发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比什么都重要。

    Melantha 彭 亲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暮然回首 看见孩童般最纯真的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cp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