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并不是物质上的现实,而是心理上的想象,所以,金钱的运作就是要把前者转变为后者。——《人类简史》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彼得的鞋匠,他很会做鞋子,女人的小鞋子,男人的大皮靴,他都能做得极其精美又耐磨。隔壁邻居知道彼得会做鞋子,于是想用一袋麦子与之交换一双男人的皮靴,彼得十分开心,家里的农田因为遭遇了旱灾无法收获足够的粮食,正愁这个冬天怎么过去,彼得做了一双特别实用的皮靴给了邻居,同时获得了满满一袋的麦子。彼得觉得这种以物换物的方式特别新奇,彼此各取所需,双方皆大欢喜。
接着有更多的人来找彼得,希望用两袋,三袋的小麦去换取更多的鞋子,但是此时彼得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小麦了。与此同时,做鞋子用的羊皮,牛皮,之前用两双鞋子就可以换到一整张了,现在十双鞋子也不一定能换到好一点的皮。彼得开始觉得矛盾,他需要更多的鞋子来换取材料,而材料是用鞋子做的,他需要找到其他可替代的物品来换取。可是对方今天要求一捆木柴,明天要求一身衣服,为了找到合适的换取物品,彼得也是费尽了心思。
今天的一双鞋子能换到十袋普通苹果,第二天有人拿来十袋更优质的苹果来换两双鞋子,彼得不知道该不该给他换。
之后有人拿来五斤牛肉来换鞋子,彼得已经不知道此时自己应该做一双鞋子换什么东西了。
当时每天需要记录数千种物品的换取数量。于是,人们创造了一个标准——金钱,那个标准可以什么都不作为,比如贝壳、黄金、白银甚至是一串数字,但是却真正地作为媒介在群体社会中流行开来,人们都愿意相信这个东西可以换取物品,可以交易任何想交易的东西,生活再也不需要那么复杂了。
但是若干年后,金钱却被大多数人追捧,往往忽略了需要用金钱来做什么了。
这是一个物质的社会,所有的物品都需要被称作钱的东西度量,而经济实力就是体现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的地位和竞争力了。每个人都从最初的商品互换转变为商品还钱,再用钱换商品,过程虽然繁琐了,但是设置了大部分物品的价值标准,更加有利于人们生活了。
但是金钱是为了让生活更方便和美好的媒介,而大多数人却把它当作了目的。
我的目的是赚钱,赚钱的目的是买房子,买房子的目的是更好的生活。
我的目的是更好的生活,在更好的生活之前我需要买一套房子,买房子需要挣钱。
这两种观念是不一样的。有人很明确我在做什么,需要换什么,而有些人觉得我只要赚了钱什么都可以做了。一种是为了赚钱,一种是为了生活。
我最喜欢的经济观就是,我很明确我想拥有什么,在直接获取不到的时候,通过媒介去获取我想拥有的东西,这比直接先把媒介收揽手中而不知道自己想要换什么要幸福的多。
其实所有人都嚷嚷着要变成有钱人,但是真正有钱了,你会花么?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幸福更开心地花钱呢?很多人也没有想过,因为有钱是一种欲望,却不是幸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