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关于生日的文章,我却要从死亡说起,关于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话题老生常谈,而对死亡的情绪反应直接是恐惧,以至于无法进入思考层面,最近家里两位至亲相继去世了,近距离的面对死亡,引发了我对死亡的思考。
上个月我二伯在家乡突然去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很愕然,"怎么会这样?他的身体还很健康啊!"二伯享年78岁,因只有他一人在家乡,家人全部在广州,他死后的第三天才被发现。他被发现死于冲凉房中,死因估计是煤气中毒,3月底南方的回南天非常潮湿,那天骤然降温,所以怀疑是洗澡时关闭窗户而导致的煤气中毒。二伯从小看着我长大,一时间很难接受这个事实。
昨天喜大人的奶奶过世了,从危急到宣布死亡只有10来分钟,等我们赶到医院时已经盖上布。喜大人的家人们都比较平和的接受了,一来奶奶80多了,也算高寿,二来她卧病床8个多月,基本没有意识,只能睁开双眼,靠胃管打进流质维持生命,每半个月还要转一次院,生不如死的状态莫过于此了。我和奶奶接触时间不多,感情不算深厚,她病重的期间我很怕看她,觉得她太惨。我第一次看见尸体,那么近距离的看着,苍白、僵硬,医院护工要了400块,把她用布一卷,抬走。
二伯死前无人在,奶奶死前无法说,所以无法得知他们对死亡的看法,其实就算他们能说,有机会说,他们也未必能面对。二伯生前身体还很健朗,经常步行和骑单车,而且去得太突然,所以大家都觉得他去得不值。奶奶患了类风湿几十年,身心受尽痛苦折磨,所以我们觉得死亡对她是一种解脱。
据说我二伯一个人留在乡下的原因是家人出于关心,担心他的安全问题而限制他外出,他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宁愿一个人呆在乡下自由活动。甚至没有人再提他的死因了,死因不重要,入土为安重要。
当这两件事凑一起发生,我好奇了,两个人同一个结果,生命长度差不多,然而一个结论是“不值”,一个结论是“解脱”。
某种意义上讲,是生者在赋予逝者死的意义;
事实是,
—死人不再有任何感觉和体验,他人为逝者所做的一切对逝者没有任何意义;(我是无神论,人死后的归属或轮回等问题与此文无关也不进行任何讨论)
—失去亲人的悲伤情绪包含了不舍:再也见不到这个亲人了,还隐含了对死亡的恐惧,以后我也是这种归宿——谁也逃避不了的事。
—殡葬行业拉动经济;
—选择器官捐献者,死后继续帮助别人还是很有意义的。
真正有意义的是逝者生前所做过的事,这种意义也是对生者而言,人在世时可分为三种人
—普通人,一般人死了之后,与逝者有过交集,对逝者有感情的人,才会对其产生不舍之情,怀念之情。
—不普通的人,做出过改变人类生活,推动社会进步行为的逝者,世人会纪念他们的贡献。
—坏人,坏人的意义是让我们纠正做好人的标准,人们会记住大坏蛋,将他们作为锚教导后人。
也可以诠释为人活着的意义:
—大部分人是普通人,过着普通的一生,活着,即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很少一部分人,非常少数人,做出伟大的事情,从而改变人类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普通人不能改变世界,但百分之百能够进步。
在我看来,我二伯和奶奶同样是无法主动选择自己人生的人。本质上看,他们不具备主动选择的能力。
我姐安慰我说:“你奶年纪这么大了,病了只是在受折磨,但人死了什么都没了,心酸啊!”
然后她说的一段话让我陷入沉思中。她说:都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没了,都会说身体健康最重要,无相干,勿计较,但活着还是有相干、要计较。
实际上,这是大部分人的现状。
为什么?
—不开心也要死,开心也要死,何不开心的活着,开心的死去呢?
—时间最宝贵,为何人还是会把时间花在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上面呢?不早点做运动,不少生点气,不开心多一点。
—身体不健康就会早死、病死、痛死,合理饮食、做运动可以获得身体健康。可美食当前,宋仲基在电视机里出现时,就把健康问题抛脑后了。
换句话说:道理是如何变成废话的?
《一篇文章解决你生活中八成的问题》里已经给出了答案。人的理性思考的速度远远慢于情绪反应,思考还没发挥作用,大脑控制台已经被情绪操控了。
可为什么感性总是占上风呢?生理学有清楚的解释,这是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决定的。可以这样简单理解:我们的大脑分为三层;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最先到达的那一层负责“直接反应”(比如风吹过来的时候我们要么眯缝眼,要么眨眼,这不需要“处理”,而是自动反应);而后到达的是“情绪反应”(恐惧引发躲避、兴奋引发多动等等);最后才到达可以用来理性思考的部分“大脑皮层”(灰质部分)…… 当我们对某件事情的感知在第二层触发了大量情绪的时候,第二层需要大量的氧分和血液的供应,乃至于我们感觉“大脑一片空白” —— 我们感觉一片空白的,其实是“大脑皮层”;即,由于情绪的爆发,感知已经无法传递到第三层了,而第三层也没办法处理那些感知了,因为“燃料不足”。
而且文中给出了解决方法:尽量不触动情绪,而是选择用理性去思考,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打磨更恰当的方法论!
还告诉我们一个拯救人类的真相:人类的大脑皮层(灰质)是可以锻炼的!
但这些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多年来我深受情绪困扰,苦不堪言,重度抑郁,焦虑,自卑,愤怒,由于对死亡的思考,我发现大部分情绪问题竟然是来源于:过生日的习俗。
为什么我们都要过生日,过母亲的受难日?
生日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日子啊,我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因为独一无二的“我的到来”,所以这个日子很重要,世界因“我”而重要,所以“我很重要”。
我的生日,我就是主角,我是中心。
认为过生日非常重要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的!区别只在自我的程度不一样。
不信再问自己这个问题:与你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那些你不认识的人重不重要?
他们和我有毛关系,谁爱管他们是谁,管他们重不重要!
以前我不明白喜大人为什么不爱过生日,他就觉得他的生日不重要,没有什么特别,根本不值得一提。我希望每年过三个生日,一个国历的生日,一个农历的生日,一个身份证上的生日(身份证上的生日日期是农历)。直到不久前我才意识到了这个导致了我很多情绪问题的本质原因——以自我为中心。
就是一件小事引发的思想斗争,我发喜大人脾气了(真的是鸡毛蒜皮的事情),我躺在床上开始激烈的思想活动:"我自己有钱我干嘛要听他的,我想干嘛就干嘛,想买啥就买啥,他有什么资格管我呢?”, “我这么伤心难过他也不来安慰我,想当初他是怎么怎么关心我……他不像以前那么爱我了……。”
毫不夸张地说,就像影视剧中如来佛祖现身时发出的光芒,一道光穿过我的思维层面的第一(知觉)和第二层(情绪),进入第三层(大脑皮质层),那个时刻我的思维方向出现了180度的转向。这个转向带给我的影响有多巨大我无法测量,但肯定很重要。
当时那个念头是:为什么必须是由他来安慰我?而我不能主动安慰他?他也很不高兴着呢。那件事情错的好像是我呢。好吧,我承认,就是我的错。
原则一书讲到,别把错误当拦路虎,抗拒错误本身才是拦路虎,把错误当作进步的练习机会,是提升自我的方式。
以前喜大人曾经多次提过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我并不是不承认,而是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我最不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了(譬如我妈),我怎么可能有这个问题呢?
我绝大部分的坏习惯都从原生家庭习得
再次验证了最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以自我为中心通常有以下表现:
—以我为中心,不是以我所做的事为中心
在意事情的结果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同
—我想怎么样做就怎么样做
去杭州出差,坐地铁时,一个约莫四五岁,穿着不合身礼服西装的小男孩,扯着裤腿,箭一般的冲上车厢占了个位置坐下,跟着他妈妈和奶奶上车,她们坐在右边的空位上,奶奶和小男孩换了位置坐。小男孩手里拿着一张奖状,说话的表情很神气。我们下车跟着人流排队上手扶梯,喜大人拉着行李箱在我左前方,这个小男孩在喜大人后面,忽然咆哮起来:你看不看路,你这样走让我怎么走。我不敢想象这样的小孩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其实我也是“我想怎么样做就怎么样做”的人,只不过我的程度还不至于到会对外人也这样,对亲密爱人的不合理表现往往被爱合理化了,以致于如此隐秘。
—你也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这种表现在亲密关系中的尤为明显:
我不高兴,你应该安慰我,不然就是不爱我
你爱我,就应该按照我喜欢的方式爱我
你爱我就要包容我的一切
你爱我就要哄我,我做错了也好,你都应该主动——我永远不会错
用爱的外衣包装的控制欲在亲密关系中处处可见
—推卸责任——不会(认)错
我辈份比你大,你应该尊重我。——例如,我是你妈,我是你爸,我做错了也好,你就是不可以以下犯上;
死要面子,死不认错;
东西坏了,是东西质量太差甚至是假货——即使你没有按照说明书使用。
最后,无论别人怎么关注我,怎么认同我,怎么包容我,怎么爱我,我还是不会满足:
—我想找,就永远可以找到我不被关注、不被认同、不被爱的证据;
—我最重要,我只关注自己,其他人或事,直接忽略;
—不会换位思考,不可能有同理心;
—人际关系是互动关系:看不到别人也需要被关注、被爱、被包容的事实。
看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要开心有多难就知道,不是“我”在选择我的生活,而是“我很重要”在选择。
—别人不关注我,生气
—别人不够关注我,生气
—别人不爱我,生气
—别人不够爱我,生气
—别人不给我的错误买单,生气
—别人不赞同我, 生气
—别人不包容我的缺点,生气
—别人指出我的错误,生气
—别人不体谅我有情绪,生气
—别人不知道我在想什么,生气
—别人怎么能责怪我,批评我,生气
—别人不能看透我的玻璃心,生气
—别人不主动让道给我,生气
—别人看不见我的优点,生气
—别人给不了我想要的,生气
—这个东西质量太差了,气死我了。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还是脆弱的完美主义者,玻璃心携带者。
春节去了伦敦旅游,参观了各种博物馆,看了银河系的知识、人类起源发展史之后(伦敦是个好地方,很多博物馆免费),使我对生、死的意义和活着的意义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人类很渺小,个人更渺小。
—生和死没有绝对意义,爱才让人的生死有了相对意义。简单地说,爱你的人才在乎你的生死。换句话说,与他人的连接,建立了关系才凸显你存在的意义。
—我们利用了上面一点,可以狠狠地伤害爱我们的人而不用付出代价(仔细想想,实际上要付出代价的,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强大的毁灭性。)
—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无法消除,恐惧源于未知,未知永远存在,学习接受现实对寻求活着的意义帮助更大。
今年到目前为止,我最大的进步就是我生日那天竟然可以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实际上那天是由于我在生气所以忘记的,这依然是我的进步,我真不期待过生日了。以自我中心是我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没有透过事情的表象看本质的能力,这个本质问题没有被发现之前,我一直疲于应付表面问题,但始终打破不了负面情绪发作的恶性循环。为此我定下了我的一个重要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