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的三五晨读成了习惯,学生已经掌握了操作cctalk,我到教室,他们已经进入界面。 "仰望星空,直面自然的奥秘。脚踏大地,探寻生命的足迹。"时 史老师的熟悉的声音响起,开启了今天的晨读。即将迎来中秋节,明月千里激情思。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古诗词表现的主题之一,一旦远离故乡,前路漫漫。何时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能传递? 所以月亮就成了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人们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
孩子们迫不及待的马上进入诗的世界,体会思乡之情。学生自读, 时老师解释、范读,学生跟读,诗词结合配图、诗意,让孩子们去理解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我们一起品读。
作者杜甫是唐朝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老渗透着深沉的家国情怀。这对理解诗有很大的作用,写这首诗恰处在安史之乱之时。
题目是月夜,尤其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形,"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段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闻戍鼓,听雁声,也无不是作者感悟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平凡,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又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动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世界,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上句说弟兄离散,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的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氏氏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极少且查找不到,更何况战事频繁,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醒,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分散在外,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同,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已经掌握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今天更近一步理解了诗意,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念之情,孩子们进入诗词,理解意境,读出感情,把握诗词诵读节奏。
今天的上麦朗诵要比以往好,我想孩子们理解了诗词,进入了状态,以及习惯了上麦,诵读古诗,感受经典,品味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