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看过后很喜欢的电影,常常会下载存储在移动硬盘,随着心情偶尔抽出来重温一下。不知不觉,也积攒了一些影片。可是《火星救援》对我而言是比较特别的一部电影,因为至今未找到合适的下载渠道。自从它上映时,我去影院看过一次后,便一直没有机会再重温一下。
美国并不是有厚重历史的国家,但美国崇尚英雄主义的情怀却十分浓厚。大到拯救世界的科幻主角,小到普通人,在想象力丰富的好莱坞影视中都有机会被置于英雄的“神位”。这次的男主人公马克(马特·达蒙)作为一名专业人士——植物学家直接被导演和编剧一起送到了遥远的火星,开始了一场不可思议的太空英雄之旅。
《火星救援》海报因为与伙伴走散,一个人被丢弃在陌生的星球,这里不仅没有人,甚至连生存所需的空气、水、食物都没有。是在绝望中眼睁睁等待死亡的降临,还是积极做一些事情争取延长活下去的时间。当科学家马克在火星上面临上述的情况,他选择了后者,并运用智慧和努力进行一系列的尝试与不断的努力,最终为自己赢得了活下来的机会,等到了最后的救援,得以重返地球。
独自一人在外星球生活,除了生存问题,最难过的是内心需要与孤独进行顽强的抗衡。尽管偶尔的孤独是种难得的享受,但人作为群居动物,始终需要的是共存与交流。共存是是生存层面的搭配,可以使自身很多功能得以发挥;交流是精神层面的提升,是人赖以生存的心灵寄托。所以当马克望着眼前这个一片苍茫的孤独星球,旁观他的背影都会心里涌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孤独感。这不是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陌生的城市甚至陌生的国家,这是在一个没有任何生物的陌生星球。克服恐惧、抗衡孤独,心理素质的强大令人由衷的敬佩。
马克面对空无一人的火星说服自己接受现实的一刻,其实就是着手解决问题的开始。人们常说,时间是神奇的,可以改变很多东西。殊不知时间只是盛攒内核的容器,而内核是你的心,当你的心发生改变时,所产生的行为经过时间的发酵,才会引起质的改变。当然,由于人们往往更注重结果,所以过程中那些微小而感人的细节常常被忽略掉。其实真正有趣而迷人的,并不是那些显而易见的结果,反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过程。
此时智商与动手能力彰显出重要的作用。如果是知识无用论的人,空有力气没有知识也无法利用有限的条件制造水、氧气甚至食物;如果是纯正的书呆子,只懂理论无法实践,那么所有的知识也不过如同纸上谈兵。满脸倦容、头发凌乱的马克在各种状况百出中,充分展现了他的头脑与韧性。尽管在银幕中他格外艰辛,但在银幕外,他顺理成章的俘获了所有观众的心。
马克通过实验尝试制造水没有反派人物,没有动人的爱情,这样的科幻从剧情上而言明显不够“炫”。除了马特·达蒙偶尔露出那身结实的肌肉,到为了生存一个又一个想法的冒出,剩下的就全是类似于常人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可以说《火星救援》可谓"“素”的只剩下马克这个壮男。或许这才是本身科研真正的面目,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又反反复复的不断尝试,不断努力。这也是每个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英雄”值得大众敬仰的原因。
这是一部可以满足所有人英雄梦想的电影。它会给你一些用心的启迪,面对生活的曲折,多一些从容多一些努力,在疲惫的现实中做自己的英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