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心理
李克富 || 再说哈密瓜

李克富 || 再说哈密瓜

作者: 李克富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06:58 被阅读1815次

    今晨的涂鸦,“言”和“象”都是“哈密瓜”,但其“意”却既不在“哈密”也不在“瓜”。我只是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心理咨询的经验来自问自答。
    哈密瓜,正宗的!

    之所以“再说”,是因为我去年6月9日第二次到哈密时曾涂鸦过一篇《哈蜜瓜?哈密瓜!》。大前天午餐后上了一盘瓜,就在我大嚼着对哈密瓜赞不绝口时,友人却说是白兰瓜。这让我惊醒:哈密生产哈密瓜,但哈密生产的却不都是哈密瓜!

    昨天闲来无事,就到哈密的街头逛了逛。尽管眼中满是新疆特色,但内心的感受却和在青岛没什么两样:都是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各民族正“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除了哈密瓜之外,哈密的确还有各种各样的瓜,比如最常见的西瓜。

    这是白兰瓜

    很兴奋地和友人说起这事儿,没想到她又泼了我一头冷水:“您觉得哈密瓜的产地真的在哈密吗?”这问题我真的没有想过;更没想到的是,她又问:“您觉得哈密瓜是哈密瓜中最甜的吗?”这问题把我问糊涂了。

    网上查了查,得知:“追根溯源,哈密瓜却源于吐鲁番鄯善县一带”,而鄯善县隶属于吐鲁番市而不是哈密市呢!

    听友人说,哈密瓜也有很多种,其中最甜的是伽师瓜。据说,当年哈密王上贡的瓜来自伽师,遗憾的是皇帝把这种瓜吃到嘴里时,哈密王已经离开京城。问这么好吃的瓜是哪里来的,手下只说是哈密王送的,于是就叫“哈密”瓜了。

    这故事显然是后人演绎出来的。看一下新疆地图就知道地处南疆的伽师(县),在当时的运力条件下不太可能将新鲜的甜瓜送给皇帝品尝:那么遥远的路途,送过去估计早就腐烂成泥或成甜瓜干了。比较可信的是:哈密王给康熙上贡的瓜是鄯善王给他的。倘如此,康熙帝尽管命名了“哈密瓜”,但自己并没有口福吃过哈密瓜种最甜的伽师瓜。

    伽师瓜是这样的

    今晨的涂鸦,“言”和“象”都是“哈密瓜”,但其“意”却既不在“哈密”也不在“瓜”。

    我试图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心理咨询的经验来对如下两个问题予以回答:

    1. 我为什么在吃的时候只是想到了哈密瓜,而哈密瓜和白兰瓜我是能够轻易区分开的啊?

    2. 如果没有友人的提醒,我对哈密瓜的认知可能永远停留在现有的层面,那么,该如何突破这种限制呢?

    第一个问题容易回答:人的认知容易受到环境(背景)的影响从而形成刻板印象或贴上一个标签,比如一提外国人都是白皮肤、高鼻子、蓝眼睛,一提精神病人就是不正常,岂不知外国人也有黑皮肤、趴鼻子、黑眼睛的,岂不知精神病人的思维可能不正常,但其感觉却常常是正常的。它给我的提醒是:(1)要对于自己认知局限有所自知,否则就可能丢人现眼;(2)尽可能身处正常、正向、积极、阳光的环境,否则就会被别人当作不正常,毕竟远离污泥要比“出污泥而不染”更容易做到。

    第二个问题我回答不了。在我看来,一个“井底之蛙”突破时空限制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另外一只蛙的帮助,这只蛙可能也没有跳出过井底,但他却知道并坚信在井底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我庆幸自己的身边从来不缺这样的蛙;我自己所努力的,就是成为这样的蛙,去影响那些“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

    附:哈蜜瓜?哈密瓜!

                              (2017-06-09)

    知道我昨晚到了哈密,今晨打开手机见一朋友嘱咐我要多吃哈蜜瓜。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弄明白:到底是哈“密”瓜?还是哈“蜜”瓜?

    我的第一反应是“蜜”,甜嘛!但百度了一下,却是“密”。

    哈密瓜又名雪瓜、贡瓜,是一类优良甜瓜品种,果型圆形或卵圆形,出产于新疆。味甜,果实大,以哈密所产最为著名,故称为哈密瓜。因为味道甜美。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哈密王把甜瓜作为礼品向朝廷进贡,“哈密瓜”便由此得名,并成为新疆甜瓜的总称。

    和上次一样,这次到新疆,总让一些奇怪的名字弄的晕头转向,别人说好几遍我都记不住。比如刚刚离开的鄯善,还有刚刚到达的哈密,什么意思啊?

    干嘛非要取这么难记的名字呢!

    心中抱怨着,就想起了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说过的那个笑话。

    从前有一个老太婆刚接触外语,觉得外国人说话非常没有道理,这明摆着是水,英国人偏偏儿要叫它“窝头”(water),法国人偏偏儿要叫它“滴漏”(del'eau),只有咱们中国人好好儿的管它叫水。

    当今晨我意识到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老太婆时,不禁打了个冷战。

    前天晚上跟师父说,自己正在经历“脱胎换骨之痛”,“感觉一无是处,以前的自信碎了一地”,没想到师父毫不同情地质问我:“以前是自信?那是妄想!”

    我把妄想当成了自信,师父立马识破了我的矫情。

    再接下来一通劈头盖脸的抢白,我到现在都不知该如何回应。

    现在想来,我所謂的“自信”并不是真正的“信”,而执着于“自”、执着于“我”了!

    这不是妄想,又是什么呢?

    哈密瓜很甜,但再甜也不能称之为“蜜”。哈密瓜在哈密生、哈密长,哈密瓜就是哈密瓜,勿需我为它赋予意义。

    这是2017-06-09在哈密的涂鸦,转眼就是一年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漠上苍穹: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 聆心2016:只有跳出井底,才能成为一只能看到天鹅的癞蛤蟆!从这个角度来看,癞蛤蟆段位比青蛙高多了。
        另外一个有力证据是:青蛙最多是被自己之外公主解救,而癞蛤蟆则具备了自我实现的梦想——吃天鹅
      • yayama2001:知道自己不知道,承认自己的不知道,然后学习,让自己慢慢变得知道。最后发现,耶,我进步了!
      • SZ_68de:怕的不是井底之蛙,怕的是井底之蛙一直在说服你:天就这么一小块。
        跟这样的蛙交流,只能点头表示赞同。
        身边有如此之蛙,心很累,交流他认同的只能加深他的自以为是,交流他不认同的,他又有无数的理由反驳你。
      • 刘丽囡:曾经青岛好多泰山火烧店,我一泰安大妮就从没从里面的火烧吃出过家乡味儿来,我们那的火烧是每一层都涂了五香面烤的面皮酥酥的,咬起来要脆掉渣闻起来的香掉牙的。所以,主观臆断下,什么哈密瓜沾化枣莱阳梨,都跟李克富的学生似的,根正苗红衣钵正统木几个
      • 七月的简书: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比如我老家章丘,人人一听就说章丘大葱,可是不是章丘每个地方都产大葱,产的也不都是章丘大葱,只有自己的地方知道期中的道理,对于传出去的也不做辩解了就。
      • 怒放的叶子:我发现,在人际关系中,有难受的感觉通常是一个信号,提示我们需要拓展自我认知。

        刚开始,是因为某件事情而难受,羞愧、愤怒、不安、委屈等情绪风起云涌,内心变得很不平静,出于防御的本能,我们会把责任通通推到外面去,一味地指责对方,不停地抱怨环境,到处找人诉苦,以便让自己心里好受。

        可是,在强烈的情绪渐趋冷静之后,在一次次倒粪式的吐槽中,我们开始意识到或许自己也有问题。这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开始走向自我觉知。通常,这时如果身边有个明白人,能够让你信服,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盲点,会加速转变的过程。

        一旦把关注点拉回自身,也就开启了自省的可能。回顾事情的经过,我们渐渐看到自己在其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时,我们开始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无知、狭隘、不堪,会有羞愧难当,后悔不已的负面感受,自我形象也会面临危机,会对自己感到失望、灰心、难过,当然也还有抵抗和挣扎。

        在反思的同时,我们也开始能够站到对方的角度,看到对方那么做的合理性,并且能够区分各自的责任,慢慢地达到平衡,既不过分苛责自己,也不一味怨责对方,能够透过各自的行为,看到彼此的内心诉求。

        在一步步完成整合之后,我们拓展了关于自我的认知,自我接纳度会变高,同时对他人有了更多的理解,芥蒂得以消除,甚至会有悲悯之心。

        终于,一切都风轻云淡,我们欣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内心更有力量!有的时候,这个过程很漫长,有的时候,转化会很快。无论怎样,身边有几个睿智的朋友很重要,她不仅仅跟你一个鼻孔出气,提供廉价的安慰,还能帮你看清事情的全貌,带着同理心给你支持,同时又给你智慧的启发。

        人都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愚钝走向清明的,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只要我们足够勇敢,又身处正常、正向、积极、阳光的环境,总会走出阴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 f06a16b060fb:自信?妄想?
      • 付海霞_3107:我是井底之蛙,我知道我自己认知有局限,我知道我不知道
      • 窦泽燕:喜欢吃哈密瓜的味道
      • L一钧:人们对于自己未知领域的认知一般都是停留于表像。人无完人,无知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警觉,知道自己“不知道”。
      • 暖心木子:(1)要对于自己认知局限有所自知,否则就可能丢人现眼;(2)尽可能身处正常、正向、积极、阳光的环境,否则就会被别人当作不正常,毕竟远离污泥要比“出污泥而不染”更容易做到。
      • 青玫_2989:人的认知容易受到环境(背景)的影响从而形成刻板印象或贴上一个标签。识别环境,远离环境需要情感隔离。
      • 33053de55913:(1)要对于自己认知局限有所自知,否则就可能丢人现眼;(2)尽可能身处正常、正向、积极、阳光的环境,否则就会被别人当作不正常,毕竟远离污泥要比“出污泥而不染”更容易做到。
      • 猫猫在路上:有从井底出来的愿望,做好出来的准备,等待时机,抓住机遇,一二三跳~🙃
      • d5c390caf068:我们都活在自己的认知里,却并不执着于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个人就有了成长,社会就有了发展,世界就有了无限可能~
      • 王秀美心理咨询师:一直以为是“哈蜜”,也知道哈蜜瓜这种水果,还知道哈密这个地名,但是从来没有细想过它俩哪里不一样。原来如此啊
      • 王明鹏:对我而言,千万别奢谈自知之明,努力看见自己稀疏的头顶上那片日益丰盛的“亮顶”就好。
      • 方圆fg:不自知很正常,关键是如何知道自己不自知,那就需要向身边人学习,向高人学习。
        积极正向阳光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但如果和一群消极阴暗的人在一起,就变为不正常被排斥,远离是最好的自我保护。请看《认知有限、进取无限》
        https://www.jianshu.com/p/4f5c0f517a57?utm_campaign=haruki&;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source=weixin_timeline&from=groupmessage
      • 泡芙小姐01:哈密瓜~
      • 欢喜张:不听其言,不执于相。耳和眼听到的看到的,未必是真实,感受所感受到的,唯心耳
      • 上X青:涨知识啦!始终要知道自我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摄取更多的知识。
      • 衡润心怡:向往自知后的自信……
      • 丹睿丹睿:凡事用心,就是个哈密瓜也被老师用来当教材。会记得老师对一个问题的解答的,受益终身
      • 爱变心理战志清:我所謂的“自信”并不是真正的“信”,而执着于“自”、执着于“我”了!
        老师的“自信”况且如此,我连“我”都没搞懂又枉谈“自信”呢?
      • 兔莴苣:我也是被老师影响的众多井底之蛙中的一个,感恩您❤❤❤ 晨起读了您的文章,知道您也在教我们如何去思考,去进步。开始留意今一天的活动,到了此刻竟还是没有找着点儿,日子似乎跟白开水一般。您说找灵感是要靠刻意练习吗?
      • 清净_6584:我想知道,一年之后老师再次来到哈密,提起哈密瓜,今天的哈密瓜与一年前的哈密瓜有何不同?
      • yy点点:(1)要对于自己认知局限有所自知,否则就可能丢人现眼;(2)尽可能身处正常、正向、积极、阳光的环境,否则就会被别人当作不正常,毕竟远离污泥要比“出污泥而不染”更容易做到。
      • 王振法:(1)要对于自己认知局限有所自知,否则就可能丢人现眼;(2)尽可能身处正常、正向、积极、阳光的环境,否则就会被别人当作不正常,毕竟远离污泥要比“出污泥而不染”更容易做到。
      • Z沙漠胡杨: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而老师恰恰‘’爱求甚解‘’。此刻想起老师的形象是:随身携带一个专业的细密的筛子,满世界淘金,走到哪里都能筛到金子,不是金子多,而是老师似有‘’法眼‘’,还能“点石成金”。
      • 梳雨_8fee:“我庆幸自己的身边从来不缺这样的蛙;我自己所努力的,就是成为这样的蛙,去影响那些“井底之蛙”!”~~Me too!不知是“自信”还是“妄想”?!
      • 丁金波波种快乐:李老师,如果您还在新疆的话,能带哈密瓜和葡萄回青岛吗?可以的话,我去机场接你和它们哈。我是认真的哦😊
        李克富:@丁金波 :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 英子zhufu:虽然从来没有跳出井底,做为“井底之蛙”,能知道并坚信井底之外还有另外的世界就是进步。
      • 漂亮的花:如果没有友人的提醒,我对哈密瓜的认知可能永远停留在现有的层面,那么,该如何突破这种限制呢?
        我怎么知道我在井底?怎样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
        高人引领、读书、自我觉察等。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你的学识渊博,为什么还经常怀疑自己的答案呢?”
        芝诺回答:“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圈外是未知的,圆圈内是已知的,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圆圈就会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于是,你与未知接触的空间也就越多。因此,虽然我感觉知道的比你们多,但感觉到不知道东西也比你们多。”
      • 在温暖的阳光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努力做一个每天都能进步的井中蛙。
      • 魔法药水:我想说“蛙”招谁惹谁了,问什么一说见识短浅,视野狭窄就是“蛙”?这个“蛙”都用了好久了,它开始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我们想想还有别的可类比的事物吗?比如🐭
      • 泰山丫丫:这是哈 密 瓜 吗?
        这瓜可能是哈密瓜的种子,就在你家附近的大棚里生长出来的🤑🤑
      • 清晓视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真实是存在的,受限于自己的识,见,往往只能有一个“自以为的真实‘’
      • 晋春77:常常会自以为是,指手划脚说教他人,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遇到名师_李克富老师是我的幸运,当然我也是一只想要跳出深井看世界的蛙。
      • 当下宁静:(1)要对于自己认知局限有所自知,否则就可能丢人现眼;(2)尽可能身处正常、正向、积极、阳光的环境,否则就会被别人当作不正常,毕竟远离污泥要比“出污泥而不染”更容易做到。
        答:(1)担心“丢人现眼”只能一直傻傻的呆在井底。发现自己不知道不丢人,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不敢承认自己不知道
        (2)智慧如李老师者,无需担心
      • 528d3a56da7f:我自己所努力的,就是成为这样的蛙,去影响那些“井底之蛙”!
        ——感恩遇见李老师🙏
        💪💪💪
      • 528d3a56da7f:哈密、瓜分种类。
        丢、人在我看来也分怎么个丢法:要是为了学习知识,觉得还是需要——不耻下问、不耻上问。为了让自己‘有知’有又什么可耻呢?对待人、事、物就要正向合理尽可能适应大众,不可以没有边界感和敬畏心。
        有些事情站在善良、正向的出发点过程尽力做了,结果也没那么重要。💪💪💪
      • 觉悟_b2f4:在我看来,一个“井底之蛙”突破时空限制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另外一只蛙的帮助,这只蛙可能也没有跳出过井底,但他却知道并坚信在井底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很庆幸遇见李老师,感恩,感恩啊!🙏

        一点儿,一点儿的突破自我限制,不容易啊。
      • 大力133338:俺就是那个井底之蛙,找了李老师这个高人,虽然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但是俺相信,有这个世界。
      • 王冬青_a475:今天我去买水果。进了水果店,桃子一看到我变得满面绯红,梨子的每一个雀斑都像小眼睛痴痴地看着我,葡萄像有千言万语要说,脸都憋紫了………
        混合的香味弥漫着,使得我嘴里浸出了口水。
        店主问我:要什么?
        我说:哈密瓜!
      • 闻岱:凡事都过不了“认真”二字!
      • 润物细无声201808:李老师的文章总能引人入胜,希望自己这只“井底之蛙”能突破自己的局限,最终成为能影响别人的蛙
        老师的整篇文章都很幽默,基调很明快,可看到最后一句“转眼就是一年多”时,眼角就湿润了,心底就涌起莫名的感动,谢谢老师的用心和真实。
      • 曲晓岩:今天的瓜没有吸引到我,倒是这句——1、各民族正“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大概是当地人的说法?让我想起了诗经里那些美好的场景,多的是与水果相联系,如《国风·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⑴,报之以琼琚⑵。匪报也⑶,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⑷,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⑸,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大俗即大雅,亲切接地气儿。
        第二个感触,文化水平低还是有好处的。
        因为不确定鄯的读音,百度了一下,原来鄯善是西域古国之一,本名楼兰。多么神秘,美丽的两个字!当然,我知道,这是我的赋义。
      • 唐山赵建慧:哈密瓜很甜,但再甜也不能称之为“蜜”。哈密瓜在哈密生、哈密长,哈密瓜就是哈密瓜,勿需我为它赋予意义。这句话点醒了我,还原事物的本色,不要赋予它太多的‘自’‘我’的投射,那不就是佛说的‘法’眼,第三只眼吗?努力去做吧😊!但是我总是觉得,给事物投射积极正向的赋义,于我于他于这个世界应该是有好处的吧!
      • 老连Alian:让那些“蛙”们都听听李老师的课,首先知道自己是蛙,再掌握方法,找到自己的盲维,然后通过训练,拓展认知维度,强化意识,就跳出“井”啦,学习很重要,跟谁学习更重要:grin::grin:
      • 怡然思语:每次读老师的文章,如沐春风,语言朴实却切中要害,但心里是暖暖的。今天老师谈到对自我的局限要有觉察,不要做井底之蛙,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执着。为了自己更好的活着,我想做一只知道井外还有广阔天地的蛙,每天看书学习思考,让世界上多一只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蛙。
      • 孙丽芹_520:记得老师说过一句话:只有接受了自己在“下”,向“上”便开始了
      • 方圆fg:“我自己所努力的,就是成为这样的蛙,去影响那些“井底之蛙”!
        感受到老师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老师已经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了影响带动更多的人。这就是人的尊重需要足够满以后所走向的方向。
      • 心语花香:  自我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从“如何突破这种限制?”这个问题的背后,隐隐感觉到老师对“可能丢人现眼”的担心。就好像明明知道“人无完人”,许多人还是追求完美一样。“不接受”限制,本身就是思维“受限制”的体现。因此,接纳是改善问题的起点。这让我想起黑格尔说的:“自我意识就是欲望一般。”企图消灭欲望就等于企图消灭“我”。人的欲望是没完没了的,永无满足之时,但只要我们采取有效行为,就可以减少烦恼。对待今天的问题也是如此。“限制”不会消失,“担心”可以借助行为减少。比如:坚持读书学习,经常和大家交流探讨,当大脑运转起来探究学问的时候,自然就没工夫“受限制”了。最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收获友谊,收获愉快的心情。
      • 茶语茶意:佩服老师,眼之所及,皆素材💪💪💪
      • 穆占叶1:一只青蛙听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哈密瓜,我却只知道明村西瓜,明村生产的不都是明村西瓜,明村西瓜也不都是明村生产的。呆过,又从那里出来的我才知道😄
      • 苗尔平:井底蛙、三季人、蟪蛄、夏虫、朝菌……,皆源于身在此山中,如何破局?找对自己的领路人和榜样,老师就是我的榜样,感恩😊
      • 唐铭含:密?蜜?自从都是打字就没有了这种疑问,得回去补小学的课了。淤泥和阳光都是莲花生长的必须,善待淤泥,向往阳光吧
      • 3936a4014bd6:“当今晨我意识到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老太婆时,不禁打了个冷战。”
        经常过成“老太婆的模样”
        时常觉察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
      • 怡然风轻:看了两篇文章,也不知道哈密瓜是什么味?到底有多好吃?可惜了!
      • 崔跃:人贵在有自知,要懂得,露脸的时候,要能冲上去,露屁股的时候,懂的藏拙,能区分开露出的是脸还是屁股,那就是智慧。 远离污泥要比出淤泥而不染容易,总有种烈士情节,要和淤泥抗争,不然就共灭,感觉很崇高,站在道德制高点。原来还有第三条路远离,同样是智慧的选择。
      • 爱临:为何努力这么多年,还是在井底啊?
        为何越读书越觉得自己无知?
        在新事物面前,人本来就摆脱不了无知。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要多读书啊。
        无知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有时是推人前进的动力。
      • 辛迪Cindy:知道自己不知道,是知道的第一步
      • 千江的月:“您觉得哈密瓜是哈密瓜中最甜的吗?”哈哈,这种提问方式是跟老师学得吗?
      • 糖葫芦_7604:我想心理咨询执业医师是无法彻底远离淤泥的,你们都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手。
      • 79d35d37693a:初秋新疆品哈密,听取“蛙声一片”。
      • 徐滨清:人不知己渺小而妄自尊大。
        天南海北地走过,矫情地倒为时差,吃着美味,是我的妄想。
        新疆,好向往!
      • 酷儿贾娟:在李老师的自问自答中,我又受教了。有时候自信很容易成为一种妄想,对于自己不了解不知道的新鲜事物很容易排斥,以自我为中心。就像从前的那个老太婆刚接触外语,觉得外国人说话非常没有道理,这明摆着是水,英国人偏偏儿要叫它“窝头”(water),法国人偏偏儿要叫它“滴漏”(del'eau),只有咱们中国人好好儿的管它叫水。看来有一颗开放和热爱学习的心态并不断学习,接触并接纳新事物,积极接触新知识新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无边界学习是多么重要。
      • 于丽萍_ylp:虽然深陷井中难以自拔,但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至少知道天外有天!
      • 李宜秦:脑海当中浮现出,一群蛙聚集在一起,听大蛙讲课的画面……太美,太美
        猫猫在路上:@李宜秦 我看到的是一群蛙在大青蛙带领下,扑腾着往井外跳~
        张凯丽1985:@李宜秦
        我也听到了“蛙声一片”!😉

      本文标题:李克富 || 再说哈密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we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