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徐徐清风扑面来
琴雪说《红楼梦》四 对创作的感悟

琴雪说《红楼梦》四 对创作的感悟

作者: 琴雪_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3-29 09:51 被阅读59次

一名著保护立法势在必行

当“武松爱上潘金莲”的桥段堂而皇之出现在公开播出的电视剧中,我们不能不表示痛心和呐喊,传统的英雄主义一再被抹杀,到了该保护名著的时候了!

名著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容不得后人随便篡改。然而不争的事实是,现在好多人在乱改名著,而且已经到了肆意糟蹋的地步。林黛玉 “裸死”,唐僧床戏,曹操、周瑜玩起三角恋,孙悟空和白骨精产生感情……这些岂止是改编?分明是颠覆,是恶搞。这样下去,叫名著情何以堪?我们的下一代又该怎样去理解名著、传承名著?

近些年名著翻拍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这导致后面的创作者试图通过惊世骇俗的改编吸引眼球。名著的存在自有它的理由,我们一定要尊重。如果想通过雷人桥段博得关注,不如去创作一个全新的故事。名著保护立法势在必行。

二 笔尖带感情

写作中“笔尖带感情“文学作品,在于用丰富的情感来创作,写得入情入理,头头是道,才能令人五体投地,无可非议;那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曹雪芹创作,感情丰富,使人百读不厌,自然而然引起了读者的同情。

我想起在小的时候,读红楼梦,对林黛玉 之死,心里难受了好几天,看三国演义读到关公走麦城最后被杀,难过得哭了,真所“看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为什么会那样引起我的同情呢?这主要是作品的感情感人之深。

梁启超说:“笔尖常带感情。”这是我们写作中最重要的,不能感动自己的作品,又怎能感动别人呢?

三 人物出新

人物出新。从原型和故事上看,此剧人物已经“定位”,杀人者被害者一目了然。可艺术的欣赏却要求,只有人物衍化嬗变,性格才有魅力。尽管故事早有结论,罪人与罪行都钉在耻辱柱上,艺术品不是真人真事的翻版,特别是刻画人物要给读者观众留有思索空间。正像《红楼梦》,常读常新,一千人一千个贾宝玉、林黛玉 。不能只是“再现”,还要“表现”,以获得更深切的审美效果。

在描绘人物时,立足于把性格写活,写出思索的层面。一个下台的官吏、一个投机的讼棍,狼狈为奸却能步步为营,直至左右这场官司。创造文学典型,也要基本忠实于其典型性。啥叫典型?以演员的行话说:“演这个人,就得象这个人家的人,说这个家庭的话,行这个家庭的事,按这个人家的规矩办”。我看这是对恩格斯的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顶妙的中国式的注解。

莺莺可否解放一点呢!青年人看《红楼梦》,就不明白林黛玉 为啥不搞自由恋爱,为啥那么委委屈屈的死去?现在不是李白都可以和杨贵妃在沉香亭幽会,倾吐心曲嘛?不是有恋爱就得追呀追呀,都得在草地上滚嘛(而且还得有慢镜头)。“文化大革命”前康生大放厥词,“要打倒西厢记,解放崔莺莺”,并发命令代之以东墙记,而且也真有人奉命唯谨上演了《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结果如何呢?一个老头观众说:看了一晚上,就是一出搞破鞋的事!

四 要创作出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

曹雪芹为金陵二十钗这些典型人物创作了出她们活动的典型环境大观园。

在我读《红楼梦》的时候也深深地为大观园所吸引;看,这一处粉垣环护、绿柳周垂、湖石点衬,蕉棠争艳,不正是书中主人公贾宝玉的居所怡红院吗!那一处新篁初放,湘帘半卷,曲折游廊、泉水绕阶,楹联上题着“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多么幽静雅致的环境,这又多么符合主人林黛玉的性格呀!沿着湖边这里是林黛玉 和史湘云中秋月夜品笛联句的凸碧堂和凹晶馆,那里是惜春作画的藕香榭……我深深地沉醉在这优美的园林艺术里了,对于作家曹雪芹越发怀着敬佩的心情。

大观园在哪儿?也可能以某某园作为蓝本,但更准确地说,它在北京,在南京,也在苏州。作者笔下的大观园恰恰是典型地代表了我国建筑史上造园极盛的清代的造园艺术,是这一个时期最高的代表作。像面中线的方向的设计有重要的作用。

五 观察生活,精选题材,

《红楼梦》具有作为“小悲剧”的观察生活,精选题材的特征。

展开《红楼梦》的悲剧长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贵族世家的日常生活图景。这里,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发生在刹那之间的毁灭;可是,却有着经常不断的、十分隐秘的折磨。林黛玉 感叹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一时代的“风刀霜剑”,“一年三百六十日”毫不间断地摧残着人生的精英、思想的花蕾,然而,人们看惯了,习以为常了,并不觉得悲剧正每时每刻地在身边发生。在那个“游丝软系飘春榭”大观园里,却上演着人物的一幕幕活剧,活现着人物的鲜活面容。

另外,曹雪芹在选材上精选题材。“黛玉进府”作为全书故事的一重头戏来开端。这一开端,可说是借黛玉眼光,观贾府环境,察贾府人物。观众如同和黛玉一起进入贾府,打量着贾母正房古老然而华贵的陈设,感到“一声咳嗽不闻”的严肃气氛,认为“外祖母家确与别家不同”,是个“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的所在。观众又能够清晰地看到女主人公林黛玉 孤零零的身世,来寄人篱下的身份。然后,透过她的眼睛,一个一个介绍贾府主要人物:众星捧月般出场的仁慈的、权威的贾母,而后介绍了王夫人,接着在众人屏息敛气中突出了王熙凤的笑声;也突出了王熙凤的特殊地位和处世为人的本领,最后,让主人公贾宝玉出场,和黛玉相见,并且以“摔玉”的行动,来初露这个既是宠儿又是叛逆的头角。通过“黛玉进府”还写出了这些人一开始和黛玉的关系:贾母的怜惜,王夫人的防范等等。

” 搜检大观园”是一个极重大的事件,是对青春的屠杀,对人性的征伐,是大观园从美好赏心到零落肃杀、贾府从荣华富贵到树倒猢狲散的拐点,而号称叛逆性强的宝玉黛玉在事件中一声都没有吭,倒是被一些评家视为封建主义维护者的探春声泪俱下地对这种“自杀自灭”的举动进行了上纲上线的痛切批判,还有晴雯与司棋用生命与封建主义的蛮横镇压进行了殊死搏斗。

六 写自己熟悉的,写出动感来

艺术家只有对他们的写作对象了解、熟悉,才写出了他们那些卓越的感人动人的作品。艺术家,莫不是这样做的。曹雪芹、施耐庵是这样做的,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是这样做的,高尔基、法捷耶夫也是这样做的。如果曹雪芹对他笔下的贾宝玉、林黛玉 、薛宝钗等等人物不熟悉,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对大观园里里外外的生活不熟悉,他能写出那么一部人物众多而又鲜明,内容复杂而又丰满的《红楼梦》来,是不可设想的。稍有创作实践的人,也都会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到这一点:写自己熟悉的。

我记得看过一幅画,这幅画里,描绘建筑物的线都是严正或平行的直线;而描绘轿子的线却多是倾斜的,绝少两线平行的,后面王婆乘坐的小轿,明显画作曲线。这不仅符合生活的真实,还在于,富有秩序的线和非秩序的线,在一起的对比,产生动感。

富有动感,才有生气。造型艺术是这样,语言艺术也是这样。《红楼梦》里,林黛玉 和史湘云看月联诗,吟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博得妙玉喝彩。动词“渡”字“葬”字用得好。中国古诗中,用好动词的例子,太多了。

七蕙质兰心谈作诗

生活在苦风凄雨中的林黛玉 ,比之贾宝玉,经受着更为沉重的封建礼教的精神压迫。孤苦的身世,傲世的心灵和多愁多病的身体,又融合着极其敏感的诗人的气质。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了一个故事:香菱向林黛玉请教如何做诗,林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杜甫的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的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诗来源于生活,林黛玉 的这种学诗方法当然是不全面的。但为了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并从前人的创作中吸取经验,她的意见却有可取之处。先集中精力,打破一个缺口,建立一块或几块根据地,然后乘胜追击,逐步扩大研究领域这种学习方法,对于研究诗歌、创作的人也是行之有效的。

宋朝的黄山谷也发表过类似的见解,他说:“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此是宝贵的经验之谈!此法单刀直入,有破竹之势,易见成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琴雪说《红楼梦》四 对创作的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bh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