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

作者: 影子爱人1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13:14 被阅读0次

            我在学生时代就学过这样一篇课文,写的是河南安阳林县(今天的林州市)人民在太行山山腰修建了一条人工引水渠——“红旗渠”,引山西浊漳河水入林县改造自然、造福一方、感天动地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震撼的同时,也让我想着有机会一定要亲眼看看这个人间奇迹,直到去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利用假期来到了这里,我终于亲眼见到了这个让人敬仰不已的伟大工程。

            到达这里我们首先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馆内展出了大量修渠时的历史图片、工程模型、修建场景和英雄事迹等。随着馆内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我们对红旗渠有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认识。

            历史上的林县从1436年到1949年间,缺水严重,全县550个村子,严重缺水的就有307个,其中有一个5万人的区,只有3口井。那时候的林县人平时根本不洗脸,只在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时才能洗上一次脸。本就缺水的林县还连年大旱,庄稼多次颗粒无收,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解放以后,林县新县委书记杨贵了解了本县的实际情况后,组织人员四处寻找水源,最后发现在山西境内有一条浊漳河水利充沛,决定带领大家开凿一条人工水渠引浊漳河水入林县,决心要彻底改变林县缺水的局面。

            这项浩大的工程在1960年2月动工,先后有30万人投入其中,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劈山修渠。那时林县人的口号是,贫下中农志如钢,千军万马战太行,劈山引水为革命,定牵漳河回家乡。就是在这样决心之下,林县人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仅靠一锤、一钎、两只手在巍峨的太行山开凿出了延绵1500多公里的水渠。林县人在开凿水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其中最艰难的是渠道每推进八公里落差只允许下降一米,如果超过一米,坡度就会升高,水就流不过来,反之坡度过低,就会导致水流加大,冲毁下游的堤坝,林县人靠着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没有科学仪器测量的条件下利用土办法愣是凿出了一条70.6公里长的干渠,且验收时完全符合设计标准,做到不差分毫。这不得不让今天的我们敬佩不已。

            这项伟大工程历时近10年,中途为了鼓舞人们的士气改原来的引漳入林为今天的红旗渠。经统计在1969年7月竣工时,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整个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看着这些惊天动地的数字,大家无不为英雄的林县人民动容。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局面,使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因此红旗渠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成为了中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出了纪念馆我们又去了分水苑和青年洞,它们都是红旗渠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已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夕阳西下,我们也结束了参观,站着高地上再看今天的林县(林州市),它早已由原来的穷乡僻壤变成了一个百业兴旺、绿水绕山、林茂粮丰的鱼米之乡了。

            现在的红旗渠仍然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它已不单纯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辉煌地绽放在太行之巅,大放异彩,我相信这种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no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