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早在50年前就开始研究了,主要关注亲子关係对孩子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研究发现孩子早在一岁前,就已经为自己的人格建立了基础。虽然我们对这个阶段已经没有记忆,但这个阶段的环境和接触的人对我们的根基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一岁前的孩子,他们是无法靠自己去生存下去,他必须依靠别人的照顾,所以特别敏感。
我们都以为婴儿出生时大脑就像白纸,什么都没有,原来婴儿出生时整个大脑都是活跃的,可以说比我们成年人更活跃,但在出生的3个月,90%的古哺乳动物脑和新哺乳动物脑的活性都会消失,爬行动物脑则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所以,你发现他们的救生意识很强,饿了,哭;太嘈,哭;尿布湿了,哭;陌生环境,哭;生病,哭;痛,哭⋯⋯不分日夜,不分时段,反正对生命有一点点的威胁,就哭。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哭并不代表他不开心,所以不必担心。满足他的要求,就好了。你试想一下,一个饿的小婴儿,你一直放音乐给他听,哄他开心是没有用的,只要有奶奶,他就暂时不会再哭了。满足他任何要求对个做法,只适用于小婴儿,当他们的哺乳动物脑开始发育时,这个育婴观念就不再适用。(通常是二岁左右,下一篇文章会详细讨论)
一个孩子需要安全和探索,如果他在家里有足够的安全感,那他就会有自信,更愿意出去探索。孩子一岁时与父母的关係直接影响他如何看待世界和如何与人相处的根基。亲子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世上没有一种最好的关系,因为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
1. 安全型关系Securelyattached children
孩子伤心时,父母陪伴著;开心时,父母和他们玩。这类孩子通常安全感会很足,会比较强大。这并不代表我们要一直迁就孩子,而是让孩子可预测,例如,说好了今天要跳绳,但孩子说有做到,父母生气发脾气。这样的做法是可预测的,所以并不会让孩子觉得不安全。
2. 回避型关係Aviodently Attachedchildren
父母亲经常不在身边或有些父母虽然在孩子身边,但却不管他。更多的是误以为自己用外国的放养式教育,但其实就是逃避作为父母应该教导孩子的责任。孩子会比较独立,但孩子会比较情绪化,社交能力也比较低。古时候,母亲很重要是因为她要哺喂,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都是喝奶奶长大。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哺乳者是否可以取代母亲的位置。实验发现,我们都低估了婴儿和母亲之间的链结,母亲在孩子中心的位置是无法取代的。
3. 矛盾型关系Ambivalent Attached
指父母亲飘忽不定比较情绪化,有时候很痛爱孩子,但有时候又丢下孩子不管。孩子会比较胆小,容易焦虑,缺乏自制能力。孩子做一样的事,但父母的反应有所不一样,那也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例如:明明说了做错事要有惩罚,那孩子做错的时候,就一定要有惩罚。如果这一次不罚,下一次罚得很重,那孩子也会有不安全感。因为孩子无法预测父母的反应。
以上的教养方式,没有对错,也没有最好,也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虽一因素。基因会有影响,长时间一起住的人会有影响,孩子会模仿身边的人,所以环境也是很重要。
两岁的时候,孩子的哺乳动物脑开始活跃,作为父母要怎么样对待呢?下一篇文章会详细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