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六·二】
明季士大夫,学问空疎,见解迂浅,而好名特甚。今所传三大案,惟“移宫”略有关系。然拥护天启,童昏瞀乱,遂致亡国,殊觉无谓。杨慎《大礼》一议,本朝毛西河、程绵庄两先生引经据古,驳之甚详。“梃击”一事,则汉、晋《五行志》中,此类狂人,不一而足。焉有一妄男子,白日持棍,便可打杀一太子之理?蕲州顾黄公诗云:“天伦关至性,张桂未全非。”又曰:“深文论宫阃,习气恼书生。”议论深得大体。黄公与杜茶村齐名;而今人知有茶村不知有黄公。因《白茅堂诗集》贪多,稍近于杂,阅者寥寥;然较《变雅堂集》,已高倍蓰矣。
黄蒙圣祖召见,宠问优渥,以老病乞归;再举鸿词,亦不赴试:有杨铁崖“白衣宣至白衣还”之风。《忆内》云:“静夜停金剪,含情对玉釭。数声风起处,花雨上纱窗。”《观姬人睡》云:“玉腕明香簟,罗帷奈汝何?不知梦何事,微笑启腮窝。”风韵独绝。余尝见小儿睡中,往往启颜而笑,讶其不知缘何事而喜。今读先生诗,方知眼前事,总被才人说过也。
明季,指明代末期。明:明代。季:末,一个朝代的末期。明季,就是明代末期;清季,则是指清代末期。
空疎,音kōng shū,同“空疏”,指空洞浅薄,没有实在的内容。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自古文人,多陷轻薄…… 颜延年负气摧黜,谢灵运空疎乱纪。”宋·杨亿《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诗:“嵇康真懒慢,谢客本空疎。”
三大案,指晚明三大疑案,或称明末三大案,是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事件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故有“三大案”之称。梃击案是明朝三大迷案之一。事发时间明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1615年5月30日),疯汉张差闯入太子宫,持棍乱打太子朱常洛,惊动朝廷。太子之争,举棋不定酿祸端,是报复,还是栽赃,扑朔迷离。最终以张差之死而告终,梃击疑案糊涂了结。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朱常洛即位,为泰昌元年,郑贵妃为保全自己,取悦新帝,从侍女中挑选了8名能弹会唱的美姬进献给泰昌帝。贪婪酒色的泰昌帝纳8姬后,本已虚弱的身体更加不堪。泰昌帝惧怕死亡,决计服用红丸。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进饮食,再进一丸,于次日凌晨即亡。此药为红色,称“红丸”。朱常洛登基后,宠妃李选侍照顾皇长子朱由校迁入乾清宫。不到一个月后,朱常洛死于红丸案。李氏与太监魏忠贤密谋,欲居乾清宫,企图挟皇长子自重;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为防其干预朝事,逼迫李选侍移到仁寿宫哕鸾宫。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
天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的年号,时间为1621年—1627年,明朝使用该年号七年。但此处的“天启”则是代指明熹宗朱由校。
童昏,音tóng hūn,释义:1、意思是愚昧无知。《国语·晋语四》:“聋聩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韦昭注:童,无智;昏,闇乱也。2、指年幼无知者。《诗·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毛传:狂行童昏所化也。孔颖达疏:童昏,谓年在幼童,昏闇无知。《隋书·李谔传》:“闾里童昏,贵游总丱,未窥六甲,先制五言。”
瞀乱,音mào luàn,释义:1、昏乱;精神错乱。《文选·宋玉》:“忼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张铣注:“叹与相绝而不见,使中昏乱迷惑也。瞀,昏也。”2、紊乱;纷乱。《南史·后妃传下·陈后主张贵妃》:“阉宦便佞之徒,内外交结,转相引进。贿赂公行,赏罚无常,纲纪瞀乱矣。”唐·刘知几《史通·品藻》:“斯并是非瞀乱,善恶纷拏。”
殊觉无谓,意思是很觉得没有任何意义。殊:副词,很、甚。无谓,指不具备意义或结果;毫无价值;亦指漫无目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明·王鏊《震泽长语·杂论》:“以一时之讳,易千古之称,甚无谓也。”在本条诗话中,袁枚对明末三大案中的君臣之间、朝臣之间的争斗,认为除“移宫案”外,毫无意义,反而导致朝政混乱,最终亡国。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状元及第,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三十八年(1559),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大礼》,此二字在原书(《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北京2版3印)中以书名号标识,当是指杨慎有关“大礼议”的奏折或文章。但未见有原文及相关解释。
毛西河,即毛奇龄(1623—1713),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春庄、僧开等。浙江萧山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宏词,授翰林检讨,参修明史。学问渊博,著述汇编为《毛西河先生全集》,凡四百余卷。
程绵庄,即程廷祚(1691—1767),初名默,字启生,又字绵庄,号青溪居士。江宁(今南京)人,先世为安徽歙县人。清代学者、史学家。乾隆元年(1736)应博学鸿词不第。十六年(1751),特诏举经明行修之士,江苏巡抚雅尔哈善又以经学推荐,复罢。归里著述终老。读书极博,而皆归于实用。非议程(颢)、朱(熹)理学,反对墨守前人陈规。认为智愚贤不肖之差异非天生就有,乃环境熏陶所致。对方志理论颇有研究。著《易通》六卷,《大易择言》三十卷,《尚书通议》三十卷,《青溪诗说》三十卷,《春秋识小录》三卷,《礼说》二卷,《鲁说》二卷。曾作《青溪全集》。抗战期间北大曾印行,1936年6月胡适为此集作序。
《五行志》,是史书“志”篇目之一。汉·班固撰《汉书》始创,五卷。记载日蚀、月蚀、星体变异和各种灾害以及阴阳学说。后历代正史继之。《五行志》的重点,主要记载灾异,以及引起灾异或受到影响的人和事,目标集中在皇家的人与为皇家做事的人,较少涉及平民百姓。在二十五史中,虽然只有十五部史书有《五行志》及《灵征志》《灾异志》,但相关内容则分见于其他史书。例如三国时期《五行志》的内容,见于《晋书》与《宋书》;南北朝时期《五行志》的内容,见于《宋书》《晋书》《南齐书》《魏书》与《隋书》;《新五代史》未设《五行志》,但有《旧五代史》的记载云云。因此总体而言,二十五史《五行志》的历史记载是连续的。
《汉书·五行志》载:建始三年谣传大水;又有一个九岁的小女孩陈持弓进入宫中,门卫却没有看到。绥和二年,有一位叫王褒的男子突然发狂,闯入宫中大呼“天帝令我据此!”事后浑然不觉。
顾黄公,即顾景星(1621—1687),字赤方,一作赤芳,号黄公,别号玉山居士。蕲州(今属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朝时考授推官。入清后屡征不仕。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词,途中坠车骨折逾期。至京后与公卿有交往。时任内府二等侍卫的曹寅是其外甥(未详其由来)。但一生未仕,著作等身。《四库全书存目提要》介绍顾景星,说其:“记诵渊博,才气尤纵横不羁;诗文雄赡,亦为一时之霸才。”生平著述宏丰,共有430卷之多。代表作品有《白茅堂集》 、《南渡来耕集》、 《读史集论》。与李渔有交往,康熙五年(1666),李渔有《次韵和顾赤芳见赠三首》诗。曹寅《楝亭诗钞》卷一有《春日过顾赤方先生寓居》。
至性,音zhì xìng,意思多指天赋的卓绝的品性。《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陛下履有虞之至性,追祖祢之深思,然惧左右过议,以累圣心。”《晋书·列传第五十八》:“时人嘉其至性,竞以谷帛遗之。”唐·刘湾《虹县严孝子墓》诗:“至性教不及,天然得所资。”
张桂,指张璁、桂萼。二人俱是明末大礼议事件中议礼派的代表人物。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后因避明世宗之讳,改名孚敬,字茂恭,号罗山。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今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人。弘治十一年(1498)中举,历经八次会试,于正德十六年(1521),取得进士资格,观政礼部。世宗即位初议大礼,张璁力折廷臣,迎合帝意,受信任。嘉靖五年(1526),历兵部右、左侍郎,再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七年(1528),加太子太保,乃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明伦大典》成,复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此后虽因朝廷内斗或明世宗猜疑大臣擅权数度去职,但不久均复出。八年(1529),召还任为首辅。十三年(1534),进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十四年(1535年),张璁因疾力请致仕,明世宗不允,为之亲制药饵,后因病情日重,乃许其致仕还家。十八年(1539年)去世。为官清廉自守,勇于革新。精通礼学,对嘉靖朝大规模的礼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好学,撰著颇多,存世有《礼记章句》8卷、《周礼注疏》12卷、《仪礼注疏》5卷等。桂萼(1478—1531),字子实,号见山,江西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人,祖籍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今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正德六年(1511)进士,历任丹徒、武康、成安知县。嘉靖初年,升任南京刑部主事,凭借大礼议进入朝局,嘉靖三年(1525)升任翰林院学士,四年(1526)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六年(1527)历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八年(1529)兼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参预机务,继张璁为内阁次辅,不久被人弹劾致仕,九年(1530)被重新起用,向明世宗进《任民考》一疏,主张实行“一条鞭法”等措施进行改革,在杨一清等人的阻挠下被迫停止,于嘉靖十年(1531)正月告老还乡,闰六月去世,享年五十四岁,特赠太傅,谥号文襄。
宫阃,音gōng kǔn,指帝王后宫。亦指后妃。《宋书·周朗传》:“宫中朝制一衣,庶家晚已裁学。侈丽之原,实先宫阃。”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若承平之世,睥睨宫阃,幸灾乐祸,首为逆乱,诖误善良。”
杜茶村,即杜濬(1611—1687),原名诏先,字于皇,一字黄民、西止,号茶村,晚号半翁,别号蹇翁。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乡试副榜。入清以后,绝意仕进。避乱流转于南京、扬州,寓居南京三十余年,家贫至不能举火,仍不屈。刻意为诗,诗多寓兴亡之感。杜濬“老而益贫,贫而益狂”,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病逝于扬州,终年七十七。身后萧条,以至无以入殓。几年以后,陈鹏年任江宁知府,才代为安葬于南京紫金山北梅花村。杜濬著作,因家贫无力付梓,故多散佚。现存光绪甲午黄冈沈卓如刻《变雅堂诗集》10卷及《变雅堂文集》8卷,只相当于他全部著作的十之二三。濬,音jùn。
《白茅堂集》,诗文别集,清·顾景星撰。是集,为其子畅所辑,而其子昌编次音释之。凡赋骚一卷,乐府一卷,诗二十二卷,文二十卷。顾景星记诵淹博,才气尤纵横不羁,诗文雄赡,亦一时之霸才;而细大不捐,榛楉勿翦,其后人收拾遗稿,又不甚别裁,傅毅之不能自休,陆机之才多为患,殆俱有焉。
《变雅堂集》,诗文别集,清·杜濬撰。凡文集8卷,诗集10卷,补遗2卷,附录2卷。有康熙间刻本。
倍蓰,音bèi xǐ,亦作“倍屣”。亦作“倍徙”。谓数倍。倍,一倍;蓰,五倍。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圣祖,指清圣祖康熙。
宠问,音chǒng wèn,来自皇帝的问候。宠:皇帝所施的。宠劳(皇帝的慰劳);宠赐(帝王的恩赐);宠惠(帝王的恩泽)。
杨铁崖,即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人。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书画家。
玉釭,音yù gāng,意思是精美的灯。明·刘基《水龙吟·夜闻铜瓶汤响作》词:“玉釭开尽丹葩,画檐深宿蟾蜍影。”
才人,音cái rén,此处指有才能的人,有才情的人。汉·王充《论衡·书解》:“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法己。”南朝·齐·王融《报范通直》诗:“三楚多秀士,江上复才人。”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上》:“百代而下,才人学士,追之莫逮,取之不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