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二】感想
在前面释迦摩尼已经讲过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不可思量,是因为不住相是悟到了实相非相,因此也就没有福德相,既然没有福德相那么福德才是真正的不可思量。有福德相的话福德也只是暂时、有限的存在。在这里释迦摩尼又是继续讲到如果是自己受持金刚经或者为他人讲说,哪怕只是四句偈,这个福德都超过了用满三千大世界珠宝来布施的福德。这里就是强调了这部经书的重要性,是因为金刚经已经直指本性,任何法门和金刚经本质上也应该是一样的。而释迦摩尼在强调金刚经的重要性的同时,也特别强调了不能执着于金刚经,金刚经只是用来帮助去认知实相的工具,金刚经本身并不是实相。佛法是为了去证悟实相,实相也并非是佛法。
【三】应用
1、如何布施?
布施是因果律的运用,因为我们对外所作用的思想、言语、行为就像是在对外播撒种子一样,这些种子在机缘到来的时候会生长出果实。因为种子是自己播撒出去的,果实也是结在自己的人生中。所以存善心,做善行,不只是对于我们对待的人是有好处的,真正上对我们自己是有好处的。但是因果的作用也只是对于有限的事物而言,本质上的本性是奇妙的存在,金刚经也正是为了去证悟本性。所以虽然布施是从因果上说比较好,但是千万不能执着于布施,执着于布施也是在住布施相。所以释迦摩尼所教授的布施是不住相布施。
2、如何受持?
自己如何来践行金刚经的法门呢?也就是不至于相,不住于法相、布施相、等等相。如何来判断是否有所住相呢?就是看自己的心是否有杂念妄想,是否有什么执着的对象。人是比较容易陷入执着的样子。常见的执着的对象,比如去追求权力、金钱、美色等等欲望,或者是对于过去的记忆、现在的问题、未来的未知等,或者是探寻智慧的道路上对智慧、佛法等执着,或者是对于业力执着,等等。所以自己受持,也就是放下这些执着就可以了,无所执着的状态也就是自由的状态。这样无所执着的再来为人处事。
3、如何解说?
那如何来为人解说金刚经呢?既然修行遇到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执着妄想,内心有所执着。所以为人解说就是去分享精奥的经典,来作为修行方向的参考。也可以去提醒对方是否有某些方面的执着,是否可以从执着中脱离出来。当然自己也不需要去执着于为人解说,毕竟对方能否悟到也是需要机缘的。所以就是随心解说吧,合适的时间去分享自己的感悟就可以了。毕竟现在先自悟自度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