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间烟火古今中外人物杂谈历史
昔日赫赫有名的北大校花,鲁迅爱慕之爱徒,晚年默默无闻的马珏

昔日赫赫有名的北大校花,鲁迅爱慕之爱徒,晚年默默无闻的马珏

作者: 张漪纹 | 来源:发表于2017-11-23 19:42 被阅读69次
昔日赫赫有名的北大校花,鲁迅爱慕之爱徒,晚年默默无闻的马珏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曾流行过一句话:马裕藻对北大有啥贡献?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北大生了个漂亮的女儿。马珏有多漂亮?马裕藻一位学外语的朋友曾这样赞美:“像大理石雕出的那么美。”

即使用现在的眼光看,马珏也是“女神”级的美女。据说马珏在北大读书时,每天收到十几封情书,甚至有装订成本的。鲁迅对马珏很是关爱,每出新书必送马珏一本,直至马珏结婚,以致这些年来网上流传不少关于鲁迅与北大校花马珏的八卦文章。最后,这位出自北大的才女、美女却“出人意料”地嫁给了天津海关职员杨观保,一些小报甚至以“北大校花下嫁天津海关职员”为题进行报道,一时引发轰动和热议。

“像大理石雕出的那么美”

据吴组缃先生回忆:“上世纪20年代,故都的两所美国气味浓厚的燕京与清华盛行选举‘校花’或‘皇后’。北大没有沾染这一风气,而北大政治系女生马珏却被公认为‘皇后’,名满北京九城,燕京、清华的校花不免‘粉黛无颜色’的愧感。”

马珏是北大教授马裕藻的长女。马裕藻(1878-1945),字幼渔,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其弟马衡、马鉴、马准、马廉皆为著名学者,世称鄞县“一门五马”。

1905年,马裕藻与妻子陈德馨双双入选浙江省赴日留学生。1910年,马珏在日本出生。一年后,辛亥革命爆发,马珏随父母回国。马裕藻先后出任宁波府中学堂和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1913年,马裕藻应邀任北京大学教授。1917年,马裕藻受聘担任北大国学系主任,长达十六年之久。也是在这一年,马裕藻与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创办了孔德学校。这所学校相当于北大附小,蔡元培的女儿、钱玄同的儿子、李大钊的儿子、周作人的儿子等都在这所学校教书,北大教授则在此兼课。

1918年2月, 马珏作为第一批学生进入孔德学校读书。马珏记得,任课的老师中,沈尹默讲诗史,钱玄同讲文字学,周作人讲历代散文。孔德学校特别注意美学教育,因此马珏对文艺、音乐、图画教学都具有浓厚的兴趣。1922年,孔德学校成立五周年时举行纪念活动,马珏参加大型童话剧《青鸟》的演出。这时候,马珏已经是一名初中学生了。她演的是“牛奶”,台词只有一句:“我觉得我要变味了!”

鲁迅与马裕藻关系颇为密切,时常出入马家。马珏大概在15岁前后,为校刊写了一篇《初次见鲁迅先生》。这是1926年3月,她以天真活泼、细腻生动的笔调写道:“……但是鲁迅这人,我是没有看见过的,也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子,在我看来,大概同小孩差不多,一定是很爱同小孩在一起的。不过我又听说他是老头儿,很大年纪的。爱漂亮吗?大概许爱漂亮,穿西服罢。一定拿着Stick,走起来,棒头一戳一戳的。分头罢?却不一定;但是要穿西服,当然是分头了……”

如此童言无忌,鲁迅却不以为忤,还心生爱怜。自此,和15岁的少女成了忘年交,通信持续六七年之久,《鲁迅日记》记载马珏其人有五十三次之多。1933年3月13日,在天津女师任教的李霁野告诉鲁迅,马珏已出嫁。据李霁野回忆:“一次送书给我们时,他托我们代送一本给她,我谈到她已经结婚了,先生随即认真地说,那就不必再送了。”

从1918年到1927年,马珏在孔德学校上了近十年学,于1927年8月进中法大学伏尔泰学院预科。1928年春,马珏因参加升学考试太累病倒,以至于一入学就休学,到秋天仍上预科一年级,直到1930年转入政治系本科。对于自己当年在北大读书期间的风头,晚年的马珏尚记忆犹新:“六十年前我正好十八岁,当时女生很少,所以我显得很突出。”

“我不能禁止人喜爱我”

据马珏回忆:当时北大女生极少,“记得上第二外语时课间休息,我到女生休息室去回来,见我书桌上写着‘万绿丛中一点红’,我一见很生气,也不知谁写的,就用纸擦掉了。第二次再上课时又见上面写着‘杏眼圆睁,柳眉倒竖’。”

当时北大依然是男多女少的格局。到马珏上北大时,已由几人增至十几人。男女虽然同学,却不轻易交谈,互相不知姓名,因为注册室的人每堂课来点名,是看椅子上有人即在点名册上画一个“到”字。

周作人与马裕藻同事多年,又同为“章门子弟”,对马了解极深。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讲了老马的一则轶事:“他有特别的一样脾气,便是所谓‘誉妻癖’。”所谓“誉妻癖”,说俗了便是逢人便爱说“老婆是自己的好”“内人如何如何”云云。

进入北大后,“身材亭匀,长相清丽,是一位大方端庄的江浙女子”的马珏被公认为校花,人称“马皇后”,背地里则称马裕藻为“老丈人”。马珏的玉照也曾两次刊登在天津《北洋画报》。其实,马珏在入北大以前已是北平小报上的明星少女了。当时由成舍我创办的《世界画报》就经常报道马珏的行踪。不管是她看一场电影、逛一次公园,或者是去东安荣华斋西点铺吃冰激凌都要派记者跟踪报道一下。

马珏在北大校园里之所以引人关注,不仅因为长得好看,在校园中活跃也是备受追捧的主要因素。马珏参加过钢琴和昆曲的学习,据马珏回忆:“曾受清华大学昆曲老师溥侗先生的邀请去合演过《游园》。”

溥侗即红豆馆主,人称“侗五爷”,为清室贵胄,曾任顺天将军,与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被誉为“民国四公子”。1930年,清华大学聘请侗五爷到校担任曲学导师,并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北京艺术学院等处教授昆曲,马珏正是在这一时期随侗五爷学的昆曲。据曾与张中行同居的杨沫在《花蕊》一文中记述,“还记得和我一起学唱昆曲的有当时北京大学著名的校花马珏。能和一个漂亮姑娘在一起学习喜爱的昆曲,我更加高兴了。”

马珏18岁考入北大。其父一向慨然中国妇女地位太低,于是“从我做起”,让大女儿读了政治系,让小女儿读法律系,这可能是最早读这些学科的女子了。他的意思是让女儿争口气,将来为争取女权做些事情。他对马珏说,你出来可以当公使,过去当公使的都是男人,他们带夫人出国,你开个头,由女的当公使,你带丈夫去赴任嘛,又对二妹说,你可以学习法律,将来离婚也可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可是当时整个妇女界所处的中国“语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或许马家姐妹并不是强权的女强人式的女性,而只是美丽的书香门弟出来的大家闺秀,她们或许更适合读的是中文系、艺术系之类的学科,她们或许更适合学习琴棋书画,所以马氏姐妹基于自身性格的原因和当时的社会原因在不利的“语境”下不得逃脱。后来马珏在上海儿童图书馆工作,终其一生,籍籍无名,她在北大90周年时说,对比她的同学他们现在都是国家栋梁,而自己一无所就,实在是惭愧。

马珏当年的同学何兹全在晚年所写的回忆录《爱国一书生》中曾记载:“我在政治系的那一段时间,有幸和马珏同学邻座。我这小城市来的土学生,当然不敢有何妄想,但看到过有一位学兄对马珏女士的痴慕和倾倒。马珏同学不理睬他,他跟后面说:‘你父亲让我们交个朋友嘛!’说个不停。”

  “但我有喜爱某人的自由”

一天,马裕藻走上北大讲台,黑板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拥周倒马”。见此,马裕藻不禁愕然,但依然心平气和地向同学们表示:如果同学们欢迎周作人主持系务,即可让避贤路!同学们一听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来,这里所“倒”的“马”,不是马裕藻,而是马裕藻的千金马珏;这里所“拥”的“周”,不是周作人,而是北大学生新近准备推选的校花周素真。北大学生当时之所以“拥周倒马”,是因为“马皇后”马珏要从北大退学了。

关于马珏退学结婚的情况,据吴组缃回忆:“同学告诉我,马皇后已经与税务学校一杨姓学生订婚。”当时,北大心理系一位萧姓同学追求不遂跳楼自杀未死,同学又责马“不杀伯仁,伯仁实因我死”,引起同学不平。对此,马曾当众说明:“我不能禁止人喜爱我,但我有喜爱某人的自由。”而据杨观保、马珏的儿子杨衡善在《我的母亲马珏》一文中“母亲婚后继续在北大求学,然而终于没有完成学业,就此成为家庭妇女”,说的应该就是这场风波。半年之后,马珏无奈退学了。

  1933年初,马珏与杨观保正式结婚,一度引发了北大学子的纷纷议论,大有“卖油郎独占花魁”之慨叹。天津海关职员杨观保能够得到北大校花的青睐,得到马家的认可,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结合相关资料,粗略分析如下:

第一,杨观保并非等闲之辈。1905年,杨观保生于苏州,其祖上曾任清廷左侍郎使。7岁时杨观保赴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小、附中。附中毕业后,读北洋大学预科。在北洋大学读书期间,因发生学潮,杨观保拒绝在悔过书上签字,一气之下回北京考取了北京税务专门学校。1928年毕业后,到天津海关任帮办。检索天津海关资料,1928年6月至1943年10月,杨观保在天津海关任帮办,其英文名YangKuan-pao。杨观保在天津海关供职二十年,至1948年调上海海关总署任养老储金股主任。海关在当时属于有体面的高薪工作。按人之常情,杨观保这样的身世与这样的职业,比起一些北大学子,更有稳定的生活保障。按照杨衡善的说法,“但当时的职业女性,当‘花瓶’的居多,实际能做事的只是少数,父亲收入不菲,自然不愿太太出去闯荡,于是密封家中十余年。”

第二,杨观保与马珏相识已久,原因应与马珏的长兄马巽有关。马巽与杨观保为北京高师附小、附中同学,当时的初中部主任即韩咏华的哥哥韩振华,与马裕藻为日本留学时的同学。马巽和杨观保的同学中,既有后来成为著名明清史专家的郑天挺,也有英年早逝的共产党领袖赵世炎。据马巽在《回忆母校》一文中提及,他最要好的朋友为朱家济、杨观保。三人常在一起,当时被人谑称为“猪、羊、马”。据此推理,杨观保应该在此时经常出入马家,并与马珏熟识。

第三,杨观保追马珏时间长达六年,用情更深。从1928年毕业后到天津开始,杨观保每星期都要从天津返平一次,经过“六年如一日”的交往,终获佳人芳心。杨衡善在《爸爸百岁》中写道:“爸爸大学毕业在天津海关工作,个个星期坐火车到北京见妈妈,六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迎来了美满婚姻。”而从照片上看,杨观保亦是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多年以后,一位马珏学生的后代拜访已居住山东枣庄的二老后写道:“记得杨爷爷的个子很高,父亲告诉我杨爷爷毕业于老北洋大学,会很多语言,年轻时一表人才。曾经与梅兰芳同台演出过。”

结婚后,马珏来到天津,曾经风光无限的“马皇后”过上了“相夫教子”的安逸生活。1948年,马珏随杨观保前往上海,在宋庆龄基金会所属的上海少儿图书馆工作。后来,杨观保调往山东枣庄矿务局,先在机关食堂卖饭票,后来在矿务局中学任英语教员,兼图书馆管理员。马珏便随其夫到枣庄矿务局的安全监察处工作。在大饥荒的日子里,这位当年的北大校花经常卷起一件旧衣裤到集市上换取一只鸡或三斤肉或十斤胡萝卜、地瓜之类的食品,使全家免于浮肿、肝炎的袭击。其间,杨观保曾有机会调往北京,但为了照顾马珏,依然留在了枣庄。1994年11月,马珏病逝,享年84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昔日赫赫有名的北大校花,鲁迅爱慕之爱徒,晚年默默无闻的马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okt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