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强人是拼命干出来的,好女人是被社会和男人呵护出来的,优秀的妻子和母亲都是从对自己不该做什么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绝不越俎代庖起步的。有些东西您熟悉却并不清晰
先普及一个心理学常识: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叫“性”,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叫“性别”,而“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这看似容易理解的文字,其实很多心理学界的专业人士都难以用通俗的语言为社会大众表达清楚。我在讲课时常常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去理解这三个概念——
当父母对儿子说“你是个长着小鸡鸡的男孩子,要勇敢,要保护妹妹”时,“长着小鸡鸡”、“勇敢”和“要保护妹妹”分别指什么?
很多人就能理解了。
遗憾的是,对多数人而言,这种理解只是字面上的,一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还是犯糊涂!
很多求助者说到自己的儿子不知道害羞,比如已经到了青春期却在母亲面前依然穿着暴露甚至光着身子,这就是典型的“性别”概念模糊和“性别角色”不良。
一般情况下,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子是知道自己的“性”、“性别”和“性别角色”的,但当她在家中光着身子晃来晃去旁若无人时,便提示他在心理层面并不知道“母亲”也是个“女人”——男人在女人面前赤身裸体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是羞耻的。
问题出在哪儿?责任在谁呢?
搞清楚,不容易!我问一位妈妈:“当您给18岁儿子洗了内裤,他穿上都不觉得脸红时,是否想过您在儿子心中只是个母亲而不是女人?”
母亲一愣,然后笑了。
这一愣,足以证明她没有想过;而她的笑,则证明她仍然没有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当我给出具体的指导,让她从此再也不要主动给儿子洗内裤时,她竟然反驳我说:“很多妈妈都是给儿子洗内裤的啊?”
我哭笑不得,真想怼她一句:“那是因为人家的儿子没有毛病啊!”
当自己的孩子有了毛病时,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对自身的问题不知不觉。
除了痛苦、指责、抱怨、争吵、暴力、冷漠……你们这些做父母的,是否想过自己因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所决定的“性”,和自己的性别中的男性或女性特质,尤其是自己在社会上、在家中、在配偶和孩子面前扮演着怎样的“性别角色”?
“在丈夫和儿子面前,您是否想过自己是个女人?”我问那位因儿子已经退学一年整日不出门而求助的母亲。
她那满脸的倦容和呆滞的目光让我深刻意识到,这种女人进入婚姻就是一个错误,这种女人做了母亲更是一个悲剧。
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不是个男人,这对一个女人而言头等重要。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清晰性、性别和性别角色,才能相信仅凭“性”的魅力就能游刃有余,而凭“性别”优势可让(男)人惜香怜玉呵护有加,这样的女人自然会将自己的“性别角色”融入到“小桥流水人家”而远离“枯藤老树昏鸦”!
女强人是拼命干出来的,好女人是被社会和男人呵护出来的,优秀的妻子和母亲都是从对自己不该做什么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绝不越俎代庖起步的。
有人问:“那么,男人呢?”
我会答:“没有‘那么’,因为我是男人,我只能答‘不知道’。”
我的回答没毛病,这不只是当局者迷,而是由文化决定的。比如在母亲面前光着屁股的儿子比比皆是,却鲜有到了青春期的女孩子还在父亲面前穿着暴露的;再比如,无数家庭都是因为女人替代了男人而造成了诸多问题,而那些丈夫替代了妻子——不但当爹还当妈——的家庭反倒都是幸福和睦的。
这个话题该打住了,我再说就要挨骂!
说不清却得分得清!最后我想提出几个问题让那些已为人妻、已为人母的女性看官回答,然后,估计就能大体知道我涂鸦以上内容的本意了——
网友评论
与文明程度,国民教育、社会体制有关。应该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学习并能活用之,男女皆宜也
所谓的社会化,就是个体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然后能顺畅地融入社会安排的角色之中。
在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中,角色社会化要求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
1.性
性是个生物学概念,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2.性别
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
3.性别角色
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由于生物的“性”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
当社会不再要求一个男孩非要孔武有力,有阳刚之气时,男孩们便长得越来越秀气。
从尊重人性的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尊重一个人作为人的存在,然后再去尊重她所附带的角色,包括性别角色。因此,丈夫在婆婆面前穿着暴露的话,妻子不应视而不见,而是要提出制止。以为丈夫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需要妈妈照料的小男孩,他要学会尊重母亲是个女性的事实,同时也要尊重妻子的感受,对自己的暴露行为加以约束和控制。
女强人的说法本身,有点性别歧视的味道,强就是强,为何要在它之前冠上“女”,显然是认为女人不该像男人一样拼抢。
很多问题,需要剥离外在角色,回到本质来看待。
第二个问题:如果出现那种情况,妻子该怎么做?是视而不见?还是严肃制止?我觉得这个“该”字让这个问题显得怪怪的。妻子会如何做完全取决于妻子的性别意识程度。至于“该怎么做?”也要取决于丈夫暴露的程度是否违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让当事人或是其他社会人感到异常或心理不适感。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三个问题: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与过去相比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就是说性别角色的内容早已更新了好多。说女强人是拼命干出来的很对,若说女强人是被逼出来的,也有不少人认可。说好女人是被社会和男人呵护出来的,那么多的女人没有个女人样,倒真的是社会和男人的罪过了!这点上老师变成了妇女之友了。优秀的妻子和母亲多了,没有了过度保护,男人进步了接着社会也就进步了,然后呵护着更多的女人成了好女人了。拼命干出来和被逼出来的女强人也就少了。
https://www.jianshu.com/p/505661218e19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生活不是一道算术题,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这中间还隔着十万八千里。
对于“女强人都是拼命干出来的,好女人是被社会和男人呵护出来的”,我不是太理解。老师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把女强人和好女人对立了起来,女强人都不是好女人,都没有被呵护过吗?被呵护的人就不会成为女强人了吗?女强人是如何定义的呢?从老师这句话来看,女强人是事业有成,家庭不幸福的人。
让他看看李老师的这篇文章
知道自己是“什么”,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人首先是——人,然后再分男、女,再有了角色。
人首先是以个体存在的,然后再有了不同性别个体,再有群体。
活好自己,既能融入也能剥离!💪💪💪
多好的一段总结!
一些人觉得自己苦是因为命,其实是她(女性居多)不知,这都是自找的,是性格和意识使然。
不是一味的付出与善良,才是做好自己;懂得自己的角色,做好角色该做和不该做的,才是做好自己,培养他人,从而更幸福。
清晰定位自己的“性别角色”从不再给儿子洗内裤开始!☺😅😏🙊
您这一打住,立马让我跌入蔡格尼克效应了~
下午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