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的同事小林预产期9月2日,昨天她告诉我,目前正四处托人找关系,“如果8月底这肚子还不发动,我就一不做二不休,剖不然将来就得晚一年上学呀!”
“晚一年怎么啦?生孩子也争先恐后?就为这,挨这一刀值得吗?”我笑着说。
“值得呀!现在医院都挤爆了,都是像我这样的,你有没有熟人帮我托个关系呗?”
冷静!冷静冷静!!且先听我说——
1.
我本人也是下半年出生的,80年代的农村,小学管理还不严格,也不知道我爸用了什么办法,总之,让我提前一年进入了小学。
我来说说,提前的这一年,对我有什么样的意义。
我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在他们心里,觉得只有读书才是有用的。因此,他们觉得幼儿园那些玩玩闹闹的把戏,都是在浪费时间,从没让我上过幼儿园。
在我满足小学入学年龄前一年,他们又让我提前上了小学。
其实,对那一年中,老师都教过些什么,我都是懵的。我只记得——
我上课开小差、跟同学讲话,被老师拎到黑板旁边罚站过无数次;
有一次考试,我得了34.5分,我的同桌得了40分,因为谁的分数高,我跟他吵得面红耳赤,回到家,我竟然还兴致勃勃地同父母说我这次考得很好,是有多无知?
老师家访说了我的课堂表现,父亲的脸色铁青、眼神凌厉,我吓得发抖,暗下决心要认真听讲,然而,我发誓我是真的控制不住神游,一节课下来,啥也没听进去。
慢慢的,老师也放弃我了,毕竟我是个“旁听生”,不在学藉内,也不参加统考的。
我就成了老师和长辈口中“没有希望的孩子”,我变得自卑,觉得自己天生脑子笨,不是读书的料。
第二年,正式到了学龄,我竟然奇迹般地就“开窍”了,能专注地听讲了,握笔写字也流畅多了,成绩名列前茅。
有同学不服气地说:“那是因为她多学了一年,留级生。”
“留级生”这三个字在整个小学阶段,经常敲击着我的内心,即便我一直持续地名列前茅,却丝毫不敢松懈,非常害怕被再次被丢进“差生”的队伍里。
整个小学,我的内心都是灰暗的,虽然老师喜欢我,年年都被评为三好生,但我总觉得会有人说我名不符实,我越来越安静,其实是越来越孤僻。
花有花期,明明是棵蜡梅,你非要在春天让它与百花争艳,其结果只能是大失所望。而这种失望和焦虑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2.
我的孩子,是7月底出生,赶上9月入学,跟班上最大的孩子比,相差近11个月。
入学第3天,班主任给我打电话:“你的孩子专注力不行,屁股坐不住,上课都在神游,你在家里要对他进行训练,比如面壁、静坐。”
他字体斗大,不受十字格约束,总有冲出“天地”之趋势;写字非常用劲,稍微一擦拭,本子就写破了……
情绪控制有相对弱,常常因为家庭作业完成得不如自己意,着急大哭。
所幸他上的私立双语幼儿园,在幼儿启蒙教学方面比较领先,大班时期教了一些拼单、数字等等。我也一直坚持与他亲子共读,在读绘本过程中,他也不知不觉中习得很多字。
因此,鸡飞狗跳地混乱局面没有持续多久,就顺利过渡了。不过他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上水平,不十分拔尖。
老师向来更重视学习好的孩子,像这种既不调皮捣蛋拖后腿,也不优秀突出的“小透明”很容易就被老师忽略了。
而他也不急不躁,我行我素。没有很强烈的竞争意识,也不想争先出头,就一直不温不火着。
3.
基于自己与孩子的经历,我觉得,其实晚一年上小学,反而是有利无害的。
首先,年龄大几个月至1年,孩子的大脑发育更趋于完善,具备更强学习能力的内在条件。
我们知道,孩子的学习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算、认知、分析、判断、推理、想象、演化、操作、表达、再认识,评价、创造、交流、思考等方方面面的能力。
专家指出,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其次,年龄大几个月至1年,孩子的心理成熟度也相对更高,能更理性思考及作为利于自身的行为。
为什么大人不会跟3岁以下孩子讲道理?因为明知道他们听不懂啊!
通常来说,年龄越大,越具有理性思维,在同班孩子中,他们可能是更成熟懂事的,情商高的,更能体谅支持老师、团结帮助同学,因此容易获得好的口碑和更多的组织锻炼机会。
再者,年龄大几个月至1年,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更高,更加高、更强壮,运动能力更强,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我家孩子自一年级起,一直坐第一排,很多同学比他高出许多,让他内心比较自卑。我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实际比一些同学年龄小”,可这并不能安慰他,越到中年级以后,身高问题越是困扰他。
于是我带他去医院测骨龄,得到的结果是,他的骨龄代表的身体发育年龄比实际年龄滞后2年,医生说:“依骨龄看,你的身高发育正常,未来长高空间还很大。”这样他才稍稍松了口气。
总结:我觉得题主没有必要为了晚一年上学而焦虑,从孩子未来漫长的求学和人生路来看,晚这一年并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反而“磨刀不误砍柴工”。
建议题主能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在不同阶段给予孩子相应的引导和帮助。
在学龄前,还是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为主,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这也是让孩子受益终生的礼物。
未经审视的人生,注定糊里糊涂的过;
不懂思考的父母,难免彷徨困惑。
当家长不易,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质保障,更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滋养与支持。
且行且修,一路同行,我是“愫说育儿”,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关注。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