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电影或者小说,当它改编自真人真事,拥有真实的人物原型,整部作品便多了一份厚重的味道。《血战钢锯岭》便是这样一部电影。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在钢锯岭所在的冲绳岛,爆发了太平洋战争的最后一战,也是最大的一场战役。
战争之惨烈和残酷,上一分钟还在说话,下一分钟就被子弹崩了头;刚刚还趴在那里扣动扳机,转眼便被炮弹炸没了半截身子……一波士兵倒下去,更多的继续奋勇往前冲。在残酷、血腥、恐怖的战争中,人命微如蝼蚁。相较战争结果、国家大义,士兵的生死存亡,也仅仅是一座丰碑上被悼念的名字,一段历史上被记载的功绩。
是这样的吗?不是。人道主义呢?人文关怀呢?救死扶伤呢?《血战钢锯岭》的主角戴斯蒙德的存在,就为这场血腥惨烈的战争注入了个体生命的宝贵感和珍视感。
在己方军队全部撤退后,戴斯蒙德凭着一己之力,在钢锯岭上,冒着枪林弹雨,展开的对尚存一息的战友的生死救援。在体力透支的时候,仍然不停的祈祷:“上帝啊,请让我再多救一个。”在凌晨寂静的钢锯岭上,敌军还在尸横遍野中不断的“扫荡”“漏网之鱼”。他已将自己的生命交与死神定夺,而不断地从死神手上,夺回一个又一个奄奄一息战友的生命。每一个在战场上厮杀的士兵,他们的生命都不再微如草芥,戴斯蒙德就是他们继续生存的希望。他就这样靠着自己的双手完成了不可思议的救回75个人的壮举。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一边躲着敌军的搜查,一边将战友拖着、扛着、背着、抱着,一个个的通过绳索输送到钢锯岭下方的安全处。这是伤亡十余万人的钢锯岭,也是戴斯蒙德一个人战斗的钢锯岭。
他曾因拒绝拿枪而被质疑为懦夫和精神失常。但他坚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并以最大的勇气和慈悲,践行着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他对人性的关照。在入伍之前他曾说过,“这个世界分崩离析,我想通过自己的力量一点点把它拼凑回来。”他这样做了,克服万难,包括严苛的军纪、战友的误解和责难。始终坚持初心,珍视每一个战友继续生存的权利。在争分夺秒转运别人都觉得活不了的重伤伤员时,咆哮着说:“你怎么知道他就活不了了呢?”
每一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的士兵,都是勇士。在炮火中不扛枪支只扛医药包的,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与死亡的距离同样近。他们都要克服同样巨大的恐惧。在医疗救助的战斗中,他甚至孤立无援、孤军奋战。但因为他的存在,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看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平的可贵、人性的光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