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现在指无论问什么都说不知道。其实,这句话最初的含义并非如此,很多人都不知道“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
图片来自网络据了解,“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春秋初年,郑国曾是一个强国,后来逐渐衰落,成为一个小诸侯国。晋国趁机想占领郑国,故在公元前468年,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郑国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求救。公子般到达齐国后,向齐王说明情况,建议齐国出兵援郑。齐王觉得有理,便派陈成子率兵援郑。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时,因下雨士兵们都不愿意过河。这时,郑国的向导子思非常着急,催促陈成子赶快渡河。陈成子深知情况紧急,多浪费一分时间,郑国就多一分危险,于是下令过河。他披着雨篷,拄着兵器,指挥将士们渡河。战马看见河水便惊恐嘶叫,不肯过河。陈成子用鞭子使劲抽打马匹,逼着它们过河。齐军渡过淄水后,准备和晋军作战。荀瑶得知齐军援郑感到意外,因为没想到齐国会攻打晋国。于是他对部将说:“齐军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不容小觑。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还是撤兵吧。”他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出一名叫荀寅的人去见陈成子,企图离间齐郑两国的关系。此人本是晋国的贵族,因某些原因投奔齐国。荀寅来到齐军营地后告诉陈成子:“有一个晋国的士兵告诉我,他们将出动一千辆战车袭击你们的营地,把你们全部消灭。”陈成子听到这番话后,愤怒地斥责道:“出发前,大王有明确的指示,我们不可追击溃败的士兵,不可畏惧大部队的威胁。即便晋军出动一千辆战车,我也不能置之不理。而你刚才的话,无疑是在自毁士气,助长敌人的威风。回国后,我必将你的扰乱军心之举如实禀报大王!”荀寅深感失言,叹息道:“智者之谋,始、中、终皆兼顾之。我对此事三不知便贸然进言,实在是难上加难。意思是说,明智的人在谋划一件事情时,需考虑到事情的起始、发展、结果,然后再向上报告。我对这三方面一无所知便向上报告,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怎能不碰壁呢?说完,荀寅便离开了。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到了齐国。”由此看来,《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是指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皆未知的情况。
图片来自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不知”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明朝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三不知”被用来形容匆匆忙忙、冒冒失失的情况。而在《金瓶梅》中,“三不知”则有突然、一下子的意思。在现代,它仅仅表示对情况一无所知。不得不说,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网友评论